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古代言情 > 穿越荒年后,一群极品跪在我面前叫娘 > 第624章 娘记着呢

土豆种植的面积比红薯要多了二十亩,而且大部分都在下岗村靠近河岸的地方,所以这片区域受到的旱涝影响比较大。

江畔过去的时候,刚好在田里遇见了前来视察的农官刘漳牧。

刘漳牧看着眼前一片翠绿的景象,有些高兴,但又忍不住妒忌,酸溜溜说:“江老板好本事,居然能在那么大的洪涝面前保住这些秧苗,看来这个赌你是赢定了啊。”

江畔笑道:“我与大人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我若是赢了,便是大人赢了。”

刘漳牧冷哼,“本官不过是个小小农官,粮食丰收了我也是无功无过罢了。”

话说着,刘漳牧下了地,然后用脚拨了拨土豆苗,“苗长得不错,就是不知道明年后年能不能还长成这样。”

江畔认真道:“我听说之前也有人尝试过种这些番物,但是最后都失败了。依我看应该是种子的问题,如果能把种子改良,每年就跟稻谷子一样,百姓可以预留一部分作为种子,这样年年都可以种植,而且产量不会下滑。”

这件事江畔问过方椿,当初方椿的太奶奶也尝试过种植农作物,只是后来种植的作物预留的种子年年减产不说,甚至有些压根就不会发芽。

江畔猜测对方很可能也有类似商城的金手指,而对方购买的种子应该也是现代杂交或者转基因培育出来。这些种子往往第一代是产量最高,免疫力最好的一代,但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粮食产量,虫害和抗灾能力也会持续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很多农民都不预留种子,反而是去买粮种的原因。

“照你这么说,你有法子解决这个问题?”刘漳牧轻蔑问。

江畔笑道:“这些种子我也是从番人手里拿到的,具体什么原因我现在还不清楚。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一定会找出来并解决的。”

“大言不惭。”刘漳牧冷哼一声,走到田埂上蹭着鞋子上的泥土,“你运气好,这么长时间的洪水都能保全这些秧苗,不过人的好运气总有用完的那一天,你小心了。”

江畔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大人这话我怎么听着像是巴不得我输了一样。”

刘漳牧用力的擦拭着衣服上的泥浆,冷冷道:“江老板想多了,本官还有事情要忙,就先回去了。”

“大人慢走不送。”江畔站在原地动也不动,直到刘漳牧上了马车,带着人离开了。

李有礼不满道:“什么人啊,听他那话,我都怀疑他跟我们不是同一边的。”

“本来就不是一边的,不用管他。”江畔不在意的说。

刘漳牧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明明知道他们应该统一战线,但是一看别人办到了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心里就酸,心里一酸,嘴上也说不出好话来。

江畔蹲下身子,拨开土豆秧苗看了看,道:“可以施一些土氨肥了。”

“是土窑里面的那些吗?”李有礼询问。

娘让他们沤了好几种肥料,什么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的,要不是做了笔迹,他都要分不清了。

“嗯,施肥的时候别忘了兑水。最好是开沟施肥,不然太浅了氨就挥发了,大概四到五寸深度就可以。”江畔说着,冲李有礼比划了一下要开沟的深度。

李有礼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江畔又叮嘱了一些防虫害的法子,李有礼都一一记下,几人边说边往庄子里走去。

“玉米的话现在还没有大面积种植,我打算把玉米种在半山腰那边。”

李有礼指着后面山腰上的旱地说道,“那边的地是村民前面开出来的,都是沙壤土,我记得娘你说过沙壤土适合种植玉米。”

江畔赞赏的点头,“不错,都记得清楚。娘还教你一点,玉米其实还可以和黄豆一起种,玉米枝叶繁茂能帮助黄豆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水量蒸发,起到抗旱的作用,而黄豆根系上的根瘤菌又能为玉米制造氮肥,增加营养。两年种作物一起种植既能节约用地,也能提高产量。”

李有礼不解说:“可这样的话,地里的肥力会不会不够啊?”

“所以你得根据地里的情况进行栽种,如果是肥沃的土地,那么就多种玉米少种黄豆,如果是不那么肥沃的土地,就反着来种。采用宽行窄株的法子,这样玉米既不会争夺黄豆的阳光,整个地里的空气也能更流通。”

“娘,什么事宽行窄株?”

“嗯,例如两排玉米之间种一排黄豆,我们可以让玉米和玉米之间的行距加宽,而黄豆和黄豆之间的距离缩小的一种植方式。”

李有礼挠了挠头,听得一知半解。

于是江畔索性从地上捡了几根树枝又给李有礼演示了一遍,这下子大家终于明白了过来。

“因地制宜,我给你说的也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具体该怎么种,种些什么还得试过之后才知道,记住,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江畔煞有介事的说着,并拍了拍李有礼的尚且羸弱的小肩膀。

李有礼眉头深锁,小声嘀咕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