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大清武帝 > 第一卷 甲午泣血泣中华 第五十一章 出而战之(上)

将官,就不再进行日常训练,忘记了官也是兵这个本质的问题。

吴广林唉声叹气着,一脸惆怅。突然,门口有人来报说,左大人已经带着两个巡防营到了城门。吴广林一听,晦涩的眼神之中终于露出了一丝光亮。他笑了笑,带着亲兵就赶过去接人。左康是个木讷的大汉,身高有接近两米,老远吴广林就看到了他。他也朝着吴广林点点头。他不善言辞,吴广林一路上问着九连城那边的情况,宋大人身体可还好?马帅最近可遇到什么麻烦了?之类的,左康只是静静的回答,也不多说一句话。直到吴广林问了一下关于整训的事,左康才摸摸脑袋笑了一下。吴广林一看就知道这大个子每次打开话匣子之前总是习惯做这个动作。

左康笑着说:“广林啊!你还真别说,这次还奇了怪。整训之中,除了炮队,步队和马队第一的营伍都不是我们淮系的人马。”吴广林摆头惊诧的看了大个子一眼:“咋回事啊?这营伍之间整训,每次都是我淮系人马最好,前些年天津阅兵,我记得当时淮军包揽了步队,马队,炮队前三。”左康“嘿嘿”一笑,“谁说不是呢。我估摸着奉军每次派到京城来的都是二流营伍,而吉林练军本就是这几年才练出来的。那长顺早年是跟着咸丰爷后面当差的,见过世面,尤其马队训练,深得八旗早年打出来的经验。你也知道大清国入关的时候,马甲不齐,都是轻军,打战就讲个速度。后来入关,见了世面有了铁甲。到圣祖时候,打噶尔丹就开始研究铁甲骑兵。而这长顺革新了多年的铁甲骑兵,又用起了清军入关前的法子,他给骑兵配了马刀,快枪。几千人冲起来,速度极快,十分犀利。所以他们得了马队第一。”吴广林不怀好意道:“你大个子什么时候知道这么多弯弯道道。”左康又摸了摸光头笑道:“都是宋将军和马将军说话时候,我听着的。”吴广林又接着问道:“那步队呢?”“步队第一是个铭字营。”吴广林咋呼到:“刘盛休的铭军?”左康说:“是啊!”吴广林“哼哼”道:“那不是我淮系铭字营建军而成的,算我淮系。”左康摇摇头,撇着嘴道:“刘盛休都跟着盛京将军后面好多年了,怎么也不算做我们淮系了。”吴广林笑道:“那宋将军当任四川提督也好多年了,咋还觉得他是淮系啊?”左康回道:“宋将军是去了四川了,可是谁不知道他继承老爷子的衣钵,他知道一回来,毅军就是淮军,庆军也是淮军。他是淮军的总瓢把子,虽然现在没有淮军的编制,但是淮系的老大还是他啊。”吴广林听着点点头。又摇摇头道:“现在哪里还管这档子事,这城中没个主事,我半吊子管带,看过猪跑还真没吃过猪肉。你说这义州城本就是最后一道屏障,要是丢了可咋办?”左康笑了笑:“反正啊!你别指望我,我来之前,宋大人就叮嘱我,说我脑子简单,没你聪明,凡事都听你的。你咋指挥,我就咋打战。”吴广林不满的瞥了左康一眼,似乎很不爽。确实不爽啊,军政之事,怎可儿戏。左康又道:“不是听说,那个‘湖南小生’罗云生在这里吗?”吴广林说着罗云生状态还需要休养。

眼看就要到军衙了,吴广林似乎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对着左康说:“宋大人只说守上十日,那边的援军就会过来。我想着出军直击秋山镇,万万不可被动防御啊。”左康仿佛看傻子一样看着他:“城中军马不到四千,秋山那边驻军,打罗云生的时候就已经两个联队三千余人了,如今肯定又有后续部队的入驻,你能带多少人去打?”吴广林摇摇头,又道:“我带着我的部曲去看看,能打则打,不能打就跑,反正拖上一日是一日。不可以这般被动。”左康见他去意已决,看着城中乱糟糟的城防,日本人来了估计也守不了十日,确实还不如出去迎击。也就点头说:“那你去吧,我帮你看着城内。等着罗云生醒了就让他帮忙安排军务。”吴广林道:“你那边可还有马队?”左康点点头:“只有二百余人,不是很多。”吴广林笑着道:“够了,我这边还有三百余人。我全都带上。”然后又沉思了片刻道:“我大约会在三日内回来,如果五日之内,我没有回来,日本人也没有到义州城下,就带人去接应我。如果日本人到了,我还没回来,就不用再管了。”左康重重的点点头。也没再说什么,只是静静看着吴广林翻身上马,向着军营方向疾驰而去。

可能还有一更!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