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郡发生的事,余浩毫不知情,他还在为早日返回东临而努力修炼。
凡体大成,让余浩觉得以前的苦没有白吃,煅龙诀的强大更使他继续修炼的信心大增。
灵体的修炼,煅龙诀记载的只有炼脏一个环节,再往后是一片空白。炼脏容易理解,就是在炼骨的基础上,再深一层,把五脏六腑锤炼得如钢似铁,再不惧外力打击。
当然,这种不惧,一般是指同阶,或者对手的实力不超过自身两个小境界,体修的优势就在这里,战斗中就象肉盾一样,抗击打能力极强。但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受伤就难免了,超过得越多,受伤的概率越大,而绝不可能天下无敌。
炼脏凶险,有内外两种炼法。内,需要靠自己,按一定的行功路线,调动灵气,逐个“按摩”体内的脏器。
这时候力道就成了关键,一旦掌握不好,运气过猛,不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结果无疑于自杀。
外炼,当然还是依靠外力的冲击,来强化脏器的稳定性,说白了就是有人打你,你硬扛下来,却不会损伤体内的脏器。
五脏,有心、肝、脾、肺、肾。六腑有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五脏六腑是人体所有内脏器官的统称。脏器的修炼须先内后外,当体内的脏器有了一定的保护能力后,再接受外力的冲击。
五脏六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余浩要认真考虑一下,先炼哪一个,后炼哪一个,心肺最重要,余浩果断地将它们放在最后面。
事关性命,余浩不得不慎而又慎。
学习炼丹的时候,余浩从颜菲儿那里看过不少医书,对人体的了解早已不是当初的小白。炼五脏六腑,余浩推崇三焦之分,自下而上来锻炼。
医书有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又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再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所以,要炼脏器,必从三焦始。
所谓三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而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这样来看,上焦就包含了心肺两脏,中焦包含了脾、胃、肝、胆两脏两腑,下焦则包含了肾、膀胱、小肠、大肠一脏三腑。六腑里的三焦,其实是个统称,并不具指哪一个器官。
理清了脉络,余浩便先从下焦开始,进行第一次修炼。下焦主分别清浊,只出不进,要义为一个通字。
余浩盘膝坐好,按照行功路线,开始调集灵气,没有了丹田源源不断的提供灵气,余浩引动灵气的速度很慢,尤其下焦正好又是丹田灵海所处的位置,灵气一走到那里便会逸散不少,这给余浩制造了不少麻烦。
但在之前的皮、筋、骨的锤炼中,余浩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改造,身体内储存的灵力大增,应付一场小级别的战斗已经不在话下,所以尽管灵气时有逸散,但余浩也不气馁。
余浩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除了丹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应该能够吸收和储存灵力,这样,身体内就象多出了无数个丹田,就能象神魂塔内的魂力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人的脏器比之皮筋骨脆弱得太多,哪怕余浩做了最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是痛得死去活来,灵气的每一次振荡、鼓动,都让小肠、大肠有一种撕裂的感觉。余浩甚至不敢想象,它们一旦裂开,自己的身体内会是怎么一副肮脏的景象。
好在余浩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虽然没有发生最坏的情况,但煅炼的过程,还是让余浩尴尬不已,要是传了出去,余浩都不知道自己的脸往哪搁。
三天的时间,余浩的修炼室内响声不绝,开始时是腹鸣如鼓,后来则是屁声如雷,而且伴有极重的酸臭味,把余浩自己都差一点熏晕了过去。
余浩似乎明白了,修士修炼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辟谷,难道他们不是真的不需要吃东西,而是越来越顾忌脸面,不愿意再制造这种异味,才选择宁愿服食丹药,也不吃俗世的杂粮的吧。
接下来的日子,余浩累了就睡,乏了有天芝泉,天芝泉水不愧为天阶的宝贝,饥渴内伤全都能解决,节省了余浩不少的时间。
一个月后,内炼完成,余浩五脏六腑通透和合,灵气流淌下,自成沟通,十一大脏器此起彼伏,竟然带有天然的韵律感,那种节奏感仿佛呼应天地,和谐自然,显得活力四射,生命力极强。
不过,要想脆弱的脏器在强度上再上台阶,真正具备强大的抵抗能力,还需要外炼的强化。
之前,无论是星辰铁击打还是水底漩涡,连余浩的肉体防御都造不成压力,惶论冲击脏腑了,所以要完成炼脏,必须另想办法了。
有困难,找白叔。
白叔当然不会让余浩失望,他只是惊诧于余浩的修炼速度。炼脏何其凶险,常人完成一个器官,也需要月余时间,余浩居然在这段时间内已经完全了所有脏器的内炼。
一刻钟后,白叔带着余浩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