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都市 > 激情热血的年代 > 第一章 扛麻袋

东城,这是H省一个重工业城市,所辖人口九十多万人。五七、沙里河、东升三个大区构建了东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东城的所有工厂集中在了五七区。建筑的楼房在沙里河区,东升区是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地段。

王浩出生在东城市五七区文昌街,王浩父母是双职工,在他三岁那年双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姨妈接他到自己家中。王浩是姨妈养大的,姨妈和姨夫两个人都是出苦力的在火车站装火车。由于姨夫不能生育,俩人把王浩当成亲生儿子疼爱。

姨妈家住在文昌街面包厂附近,三口人住在一个五十平方大的平房勉强不算拥挤。打开大门一个小院,院子里有柴火棚子和一个放杂物的仓房。大门到屋门的距离六七米。进了屋门一大一小两个卧室,外加一个厨房还有一个勉强容纳几个人吃饭的客厅。这都是六十年代的产物,一趟房五六户人家。一趟趟的平方组成了岑差不齐的胡同。

王浩从小长的白白净净的,姨妈经常说王浩长大了是个俊俏的小哥。因为家庭不好的原因王浩知道能改变他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所以从小他就比同龄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辛苦,发誓要考上一所好大学。

知道去年高考之前,他才知道付出就有回报这句话是不对的。那一天他放学回到家,和往常一样温习功课。姨妈来到他睡觉的小屋抱着王浩开始哭。王浩追问姨妈为什么要哭,姨妈一直不肯说。第二天王浩才知道姨夫在撞火车走桥板的时候摔下来双腿粉碎性骨折,工头给了一笔钱了事。姨夫做手术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家里已经没有钱在供王浩读高中了。

王浩知道自己想上大学的梦想破回灭了,到家把所有的书和在学校得到的奖状拿到后院子一把火烧了,他与过去告别,那个所有人认为将来会有大出息、能考上好大学的王浩随着这把火灰飞烟灭了。

第二天王浩开始出去干活,当小工,做苦力,刷碗洗盘子,只要是能换来钱的劳动王浩都做,他要给这个家分忧。姨妈知道后伤心欲绝可是没有办法,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它不会适应任何一个人,只能人们慢慢的适应它。

今年年初,姨妈四处求人给王浩在面包厂里找到一个扛麻袋的活,最后找到了邻居王宝林。王宝林是面包厂里的一个小组长,面包厂是国有大厂子,在这里做的时间长表现好了能进正式的工人编。

当时能进一个工人编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想想就知道有多珍贵了,多少人扛了一辈子麻袋为的就是这个编制。

1984年3月1日,白雪飘落在路面上给这个城市披上了一层银装,凛冽的北风刮过人们会打一个寒颤。大街上人人穿着棉袄棉裤带着狗皮帽子棉手套才能度过寒冷的一天,每年的这个时候气温都还寒乍暖了,不知道今年为什么还真么冷?

王浩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十五岁的他含着眼泪跟着王宝兴走进了面包厂。王浩心里发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流眼泪,以后无论遭遇什么样的苦难都不要流泪。

王宝兴领着他来到了工头刘海的屋里。“海哥,带我侄子来这里扛麻袋你看看能不能行个方便。”王宝兴一边笑着说一边给刘海递烟。

扛麻袋用谁不用谁是刘海说了算,一个麻袋五分钱,一个工人每天扛了一百个麻袋只能按九十袋算。那十袋是给刘海的好处,面包厂扛麻袋的工人有还几百个,哪一个不给刘海他第二天就不用来上班了。

“这身板子行吗?”刘海扫了王浩一眼对王宝兴说。

王浩身高一米七,身材单薄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弱不禁风的少年,所以刘海才有此一问。他也怕劳力在干活中出现意外,他和厂子有约定,劳力受了伤的钱得他出。

“海哥,没事,我这侄子可能吃苦了,扛多少算多少,按照规矩办你看行不行海哥。”王宝兴只想把王浩带进厂里,能扛多少赚多少钱他才不想管呢。“行,你带他去后面粮库吧,宝兴啊,多给我找几个人,现在厂子缺人干活啊,海哥我亏不了你。”刘海一边送王宝兴出门一边说。

“你放心吧海哥,我先送他过去一会回来说。”王宝兴把王浩送到粮库交代几句好好干活的话就走了。

粮库里有几百人扛麻袋,一个挨着一个排队,有几个中年男子是记数的,面前一块大黑板,黑板上有几百个号码,每个号码下面划的是正字,一个正字代表五袋。

“新来的,给你号牌,晚上拿号牌结账。”一个男子走过来丢给王浩一个好牌,王浩看了一眼是298号。

一个麻袋一百二十斤,王浩扛了十多袋以后肩膀都磨出血了,他咬着牙苦苦挺着。到了晚上下班的时候王浩扛了一百九十袋,按一百八十袋算的话应该领到九块钱。

等到王浩兴冲冲去领钱的时候,刘海看了他一眼说:“这么小的体格能扛一百八十袋,癞皮狗,你是不是记错了。”

“对对,海哥,我记错了,明明是八十袋,你看看都是我不好,我下次一定注意。”刘海一问,赖皮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刘海经常这样欺负新来的人。“八十袋给你四块钱,把钱收好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没有了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