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昆仑”的一番话,才能体会到朱邦的这一手绝对是妙到毫巅。
海城刑侦总队的名头在国内刑事案件侦查这一领域绝对是块金字招牌,而海城刑侦总队一支队更是命案侦破方面的翘楚。朱邦作为一支队长,就等于是国内命案调查的权威,而不仅仅是专家。
正因为如此,一旦有人能够在命案侦破这块业务上超越一支队,并且得到支队长朱邦的认可,这个人无论之前多默默无闻,都会在瞬间被冠上神探头衔。
事实上要说朱邦不如顾谦非,破不了短视频自杀案,那还真是冤枉了这位老牌神探。顾谦非固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但能远程破了短视频自杀案,实在是运气使然。
这个案子,如果仅从现场去看,确实无法把顾谦非发现的那条证据链贯穿起来。那得有多大的脑洞,或者说拥有开挂的上帝视角,才能通过一个固定的杯托去想象到凶手的投毒方法。
正常人查案,通常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现场,而忽略了藏在短视频里的两条线索。试想一下,死者“服毒”用的维生素C药瓶、凌乱的现场、杯子里的硫酸二甲酯残余,这三条线索就摆在那里,实在是太过于引人注目。
相比之下,藏在短视频里微不可察的那点线索,就像与皓月争辉的萤火虫一样,让人自动忽略。
顾谦非恰恰是因为去不了现场,才不得不反复观看那条短视频,最终在视频里找到杯子里水位升高及无影灯亮起这两条处于证据链两端的线索。
当然,某些关键性线索一时之间被忽略,在破案过程中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任何一名优秀的侦探,都不会无视任何一条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线索。在走过一定的弯路和错路之后,他们肯定会回头重新审视,把这些线索给找回来。
如果非要给侦探排个高下,无非就是比一比谁能更快地找到破案的正确道路。而这一点也不是通过单一案件就能做出最终评价的,还是得依靠综合成绩来进行考量。
以朱邦的能力和经验,只要他坚信死者不可能自杀,肯坚持查下去,迟早还是会从短视频里找出隐藏的线索。
但是仅从短视频自杀事件这一案件来看,顾谦非确实是凭借着让人惊艳的表现狠狠秀了一把。再加上朱邦的推波助澜,于是海城当地媒体大肆报道,而鹭城这边的舆论也迅速跟着发酵升温。
一时间,神秘的顾大神探已经成为两个城市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人物。
可以想象,如果有朝一日顾谦非真的愿意重返海城刑侦,神探光环将会让他的回归变得更容易一些,原先可能存在的一些阻碍因素,比如他身上背的记过处分,比如他是主动辞职,将变得无足轻重。
人才永远是受欢迎的,更何况是顶尖人才。
况且顾谦非的那些个问题也都是年轻时候犯下的过失,不应该成为一辈子的阻碍。谁没有年轻的时候,谁没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知错能改,关键是知耻后勇。
朱邦很巧妙地通过短视频自杀事件,把顾谦非回归的路彻底铺平了,只等着当初默默离去的游子归来的一天。
顾谦非毕竟才三十岁,虽然经历过挫折,但阅历和眼界终究不如朱邦这样一位老牌神探,所以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此时他心里面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昆仑”并没有认出自己。
虽然朱邦把这件事公诸于世,但顾谦非本人却没有接到媒体的采访申请,这也说明不管是海城刑侦还是鹭城刑侦,都没打算把他打造成一个明星人物,更多的是想让他藏身幕后,踏踏实实地在刑侦领域耕耘。
当然,估计他们还有另一方面的理由——都知道顾谦非在调查贩毒网络,出于保护的考量,也不应该对他进行过度曝光。
这一点,顾谦非通过手机搜索了一下近几日海城和鹭城的主流媒体报道就确认了自己的判断。在这些报道当中,既没有他的照片,也没有他的名字,从头到尾只出现了“顾”这个姓氏与顾问这个头衔。
既然“昆仑”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人,报道中的那个“顾大神探”刚刚还从他面前走过,他却茫然无知,那么顾谦非就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的,干脆大大方方地凑上去听听他还有什么爆料。
眼见“凶案现场”的老板都被自己的话题吸引过来,“昆仑”更是得意,顿时把“顾大神探”吹得堪比福尔摩斯和柯南,似乎是无所不能、无案不破。
顾谦非听得面红耳赤,差点就想开口打断他,告诉他“神探也有烦恼!你口中无所不能的顾大神探现在同时被两个案子困扰着。”
这两个案子自然是无名尸案和网络贩毒案。
无名尸案的死者身份至今仍然是个迷,一大队动员了全市各派出所对辖区内进行排查,始终没人能够提供死者身份。而那支手机也再没出现过一闪而逝的图标,仿佛那天的匆匆一瞥就只是顾谦非眼花了而已。
至于网络贩毒案,赵威的账号交到顾谦非手中也有半个月了,账号里的余额也用掉了几千块钱,然而始终没有网络毒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