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六国一统之亡国之殇 > 第3章 谨慎为臣之道

晋文公重耳回国了,内乱也平定了,接下来众人最关心的、激动不已等待的论功行赏之事终于提上了议程。

人都是有私心的,那些跟了文公十几年的臣子们,除了介子推,人人都盼望着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这一天。换句话说,要不是为了功名富贵,好好的干嘛要抛家弃园去遭这颠沛流离之罪?所以,大家都怀着激动非常的心情等候封赏。

封赏的结果不是人人都满意。首先伺候寝食的小臣壶叔就不干了,说自己一天到晚忙里忙外劳碌奔波,衣衫褴褛没一双好鞋子穿,常常为了给主公您找饮食走得脚都磨破了。这么尽心尽职伺候您的衣食,怎么只受了第四等的赏赐呢?

晋文公耐心的说,你上前来,我给你解释,一番举例说明之后,总结说“上赏赏德,其次赏才,又其次赏功,最后赏匹夫之力。”最后又说,你们的功劳寡人都记得,就算是第四等赏赐,也足可保你们全家衣食无忧,只要以后努力,会有更大的赏赐的!壶叔是个胸无点墨的匹夫,听了晋文公一番话之后,心结也就打开了,心悦诚服,而且还感到有点羞愧:谁叫自己没文化又没武功只能干跑腿的活呢?

晋文公这一番话,同时也是说给其他人听的。果然,大家听后,本来疙疙瘩瘩略有不快的,也立刻释怀了。毕竟,谁能够跟赵衰、狐偃相比呢?他们二人受上赏是最应该的。可是依旧有人心中不服,比如魏犨和颠颉,自觉武艺高强,立下了护君保驾的汗马功劳,应该排在赵衰这种靠耍嘴皮子之类的前面。他们心中不服,私底下难免有所牢骚。晋文公也知道,但念及他们功劳甚大,也就装作不知道,而赵衰,就更加装作不知道了。

但由此事,赵衰亦在心里感概人情世故,感觉有时候功劳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他在心里告诫自己不但要小心为臣,更要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这才是保命保家保富贵最好的办法。他明白自己今后要做的就是在关键的时刻发几句言,让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罢了,遇到冒尖大功劳的事让给别人去做吧。凭着赵衰的学识修养和谨慎稳重的性格,要做到这样并不算难,事实上,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

再说晋文公为了进一步表彰、收买赵衰,把自己的女儿伯姬下嫁给了他。尽管赵衰还有远在翟国的妻子叔隗,但是这时候,他只得娶了新人忘旧人,遗憾的在心里和叔隗永别。尽管这时候翟国已经送来了晋文公的老婆季隗,但是赵衰不敢提他的叔隗,因为他的新妻子是当今主上的公主千金。万一公主喝起醋来,在晋文公面前说几句,就算晋文公不怪罪,或多或少对他的印象会打折扣。好在,他娶到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千金。

伯姬见到庶母季隗回来了,自己丈夫的妻子叔隗却没来,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因为她自己也是饱受民间疾苦的,想当年母亲过世,父亲晋文公匆匆逃亡,自己和哥哥被偷偷寄养在蒲城民间,隐姓埋名的吃了多少苦头才有今天?在担惊受怕、吃尽苦头的日日夜夜里,内心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父亲能够打回来救她离苦海。因此,她更能理解叔隗那种等待中充满焦虑、期盼中含着绝望的心情和处境。

于是,她劝说丈夫赵衰早日安排,把叔隗母子接回来。赵衰生怕新妻子是在试探他,连忙表明立场说万幸得主公赐婚,绝不敢再挂记翟女!伯姬知道赵衰误会她了,忙说没别的意思,是真的叫把叔隗接回来。赵衰不信,他觉得女人怎么可能不嫉妒呢?依然推辞不已。伯姬说着说着有点生气了,说你怎么那么薄情啊,虽然我是公主,但叔隗可是你的原配,何况又有了儿子,你怎么能迎新弃旧呢?赵衰也算是沉得住气,他还是没有表明自己的意思,始终一口咬定主公已经赐婚了,我不敢有别的想法!言外之意是你找主公说去!

伯姬没奈何,第二天进宫去面见父亲晋文公,把这事说了,请父亲做主。晋文公这才想起,当年君臣二人分娶二女,如今自己的妻子回来了,人家的可还在等着呢!连忙亲自派人到翟国,把叔隗母子接了回来。伯姬索性好人做到底,要把正室之位让给叔隗,自己甘愿做妾。赵衰又连忙表示不可以。伯姬说怎么就不行了?她年长我年幼,她先到我后来,长有先后之序,怎么能乱来呢?而且她的儿子赵盾已经成人了,听说又有才华又能干,也应当立为嫡子。如果你不依我,是不是又要我父亲出面啊?

赵衰勉为其难,但还是不敢做主,自己找晋文公一五一十的说了。晋文公对女儿大为赞赏,对赵衰的谦恭也非常满意,他很痛快的亲自下旨,封叔隗为正室夫人,赵盾为嫡子。赵盾后来果然继承赵衰的位子,把赵家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同时,他感念伯姬的恩情,对其所生的儿子赵同、赵括等都非常照顾。对赵衰来说,不费自己一唇一舌,接回了共患难的老婆孩子,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当晋文公准备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正好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周王室内乱了。周襄王被篡位的弟弟太叔带赶了出去,这件事一时间聚焦了各路诸侯的目光。谁只要帮助周襄王复位,无疑会得到重重的回报。

虽然周天子只是一个挂牌的天子,但是人家血统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