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仁对德城郡的战争,在秋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样德城郡也相应的与之对峙着。付康在德城郡的计划中并没有什么地位,到了最后才尝试派人联络一下,之前为了应付付康只是在广县元县,部署相应的兵马,在山脚下,有哨卡,胡林瞎猫碰上死耗子既然招安了,而且条件还不错,当胡庸收到已经有流民开始从山里走了出来,人数虽然还是很多,但最起码这是个好的开始,胡林的信中也说道:“付康再得到消息后,在他们去的路上的时间已经在开始准备了,在这路上的时间已经组织了一万来人,现在已经在开始分流,附近的广县,元县官员也在加班加点接受这些人,事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万来人相对十来万人只是一成但这一万人来人处理好了,后面有经验程序可走了,步骤就会加快的,付康对他们提出的条件也没任何故意阻挠的意思,恨不得立马把这些人都赶走。”
胡庸把信看完后就没再理会了,对他们来说刑仁才是最主要的敌人,消息说道刑仁可能会在秋收的时候就动手,不等秋收了,大量的粮草物资,兵员调动在眉城郡已经是公开的了,同样德城郡也在抓紧时间往江县转运,征发的民夫在不情愿也不得不现在就上前线虽然惹得怨声四起,但相对刑仁来说已经好的太多了。负责对刑仁的指挥是王将军,胡庸本来看好李将军,但这位李将军只愿意看着德城对攻略眉城郡兴趣并不大,自己统领全局,战场上本就不是他的长处,不到真正的决战,胡庸也是不太乐意这么快就前往前线,德城郡和刑仁有拖着的资本,拖得越久,对德城郡越有利,王将军虽然不如李将军在战场上但和刑仁互相对峙还是没问题的。胡庸这些天来也是把德城郡这些年积累的力量逐渐倾斜到江县,詹先生王将军都有意把守在广县元县的兵马调离有部分,但他始终没同意,付康没有真正看到臣服之前,对他的警惕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对刑仁的兵马虽然没有他的多,但除了数量比他少一些,任何方面都比他好的太多,江县附件的兵马已经有一万三千人了,德城留下2000,面对付康那里2000人马是不能再少了,十来万的流民,真有什么乱子的话,还需要足够的力量镇压,对于这些流民当地官员上报目前无法将他们细致的分散开了,只能暂时把他们集中在一块,安排吃食,同时也方便组织他们参与到秋收中,对他们的用处更大在秋收之后的耕种开荒,对于这些胡庸也能体谅到地方官的难处,猛然间增加了那么多人,要秋收的土地就那么多,加入这些人也只不过是加快了秋收的速度,对于增加产量没有任何好处,也只能听从地方官的安排,征发民夫不过可以从这些人中征发,也抵消了本地人的不满。刑仁在前线也不过多了两三千兵马,这两三千人还不能用其他方面抵消吗?看着詹先生王将军联名的要求征兵的建议,胡庸看了一眼之后就把他放在一边了,现在是农忙的时候,征发部分民工还在情理之中,再大规模征兵,不还得引起民乱,谁不知道刑仁他已经没路可走了,咱们现在没必要现在就和他拼命,拖着就好了,拖过了秋收刑仁自己就完蛋了。对于两人的建议胡庸也没再理会,继续他的工作,秋收,备战,处理付康的流民让这位太守已经分身乏术了。
恒邦在这这些公子到来的当天晚上也到了豆儿岗,没有惊动任何人,付康韩英任桥三人去后山的基地简单的接待。恒邦对这两天就打也没什么意见,对于打两个县还是先打一个由他们三个决定,最后商议后决定听从任桥的建议,集中兵力先打目前接受流民最多的元县,元县此刻,上到县令,下到普通吏员也都在这件事上,附近的驻军也抽出500人在旁边协助。第二批撤离的人中往元县的人群中已经安排进去一部分兄弟了,里应外合用最短的时间先把县城拿下,至于城外的驻军就交给韩英,任桥两个人来处理了,太祖当年鼎定天下后,为了避免军队长时间在城里丧失战斗力,开国的啥时候就制定了规矩,城内平常不驻军,城内治安有当地地方官衙门来负责,可以招收衙役,城内的城墙守护,由附近的驻军轮流安排人员当值,每次不得超过7天,城墙守军,也不能擅自离开城墙500米的范围,城门由驻军和衙役共同承担,如果城内有打的动乱的话,或者外人攻打城池的时候,城外驻军才能入城平乱或者抵御外敌,虽然近几十年来朝廷威望不足,有些规矩早就不存在了,但在德城郡这边因为胡庸的关系多多少少还是在坚持一些,比如监视豆儿岗的驻军就没有在附近的县城内驻扎,在江县就不一样了,城内就驻扎了3000的兵马配合城外的大营来抵御刑仁的不断骚扰。
豆儿岗胡庸的驻军总共就2000人,除了沿着豆儿岗山脚建立的哨卡,又派出500人维持当地衙门处理流民,留在大营的也就1200来人。对于整个计划已经箭在弦上了,没有任何退路了。
恒邦听道付康部署到任桥领500人混在流民中到达元县城附近然后就动手,直接拿下元县城,好在元县的县令为了方便调配山里人,把咱们的人虽然没进城里,却安在离县城不过10里的地方,元县协助的驻军有300人不过他们都是分散开的,他们要集中的话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