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仙侠 > 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 第686章 周郎自大

建安十三年冬月,曹操平定河北、北征乌桓、强征凉州马腾,基本统一北方。

那时的他志得意满,傲视群雄。

他也的确有这个资本。

因为那里的他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势力达到巅峰,胜过当年的袁术、袁绍。

故而他才会在七月大军南征,意图拿下江东。

不曾想冬月在赤壁的一场大战却是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

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再回首天荒地老。

建安二十年的七月如期而至。

在未来世界里有七年之痒这个说法。

其实放到这个世界也是可以的。

时隔七年以后,曹操再度亲自领兵南征。

他的对手也和以前一样,依旧是张绣和孙策。

只是跟七年之前不同的是,如今三人的身份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曹操从当年的大汉丞相变成了大汉掘墓者,新朝魏国的皇帝。

张绣取代曹操,成为了大汉王朝真正意义上的话事人——他虽然不是丞相,但是服务于他的军师诸葛亮却是大汉丞相。

孙策为名大汉吴王,实际也是听命于张绣,就连地盘都干脆利落交给了张绣打理。

唯一不变的只有汉帝刘协。

依旧是挂着天子的名头当吉祥物。

不过跟七年之前不同,现在这个天子他当的很是舒心惬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张绣看着这滔滔大江,想象着即将到来的大战,一时诗兴大发,不禁触景生情,直接就念出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听张绣竟然又开始做诗了,旁边早有人拿出笔墨纸砚,将之记录下来。

张绣的文采好是公认的。

但凡是他的作品,没有一首不是脍炙人口。

只是他的产量也是出了名的低。

可正因为如此,他要创造的场景才是弥足珍贵。

由于张绣已经念过好几次宋词了,所以众人倒是已经对这种文学体裁不陌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绣的穿越还促进了文学发展。

陪同着张绣的众人当中也有周瑜,听到张绣直接点出了自己的名字,不由惊讶地瞪大了双眼。

有一说一,他对张绣的其实是有成见的。

无关大局,纯粹是个人喜恶。

自打跟张绣这个人认识的时候就是如此。

等到孙策跟张绣搞好关系以后更是如此。

不过周瑜这个人有个优点,公是公、私是私,分的很是清楚。

他绝不会因为对张绣的看法影响到对正事的处理。

这一点是十分难得的。

要知道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不自觉就会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日后让自己后悔不迭的选择。

但周瑜却并不会如此。

这一次孙权背刺事件,更是让他对张绣的不满到达了顶点。

但是此刻听到张绣念出了这首词,却是让他颇为意外。

在张绣眼中,赤壁之战的功臣竟然是自己吗?

不仅仅是周瑜,众人也都是用意外的目光看向张绣。

孙策则是面带微笑,目光在张绣和周瑜之间来回移动着。

自己的两个好兄弟相互欣赏,真是太棒了!

此时性子比较急的庞统见张绣久久不语,忍不住问道,“大王,下阕呢?”

他也是个文学爱好者。

或者说,这个年代但凡是读过书的都是文学爱好者。

更不必说像庞统这种满腹经纶、智计百出的谋士了。

自从张绣“创造”出词这种文学体裁以后,庞统就觉得很有意思,闲暇时期好好研究过一番。

为此还专程向张绣请教过其中的奥秘。

所以他才知道张绣念完这上阕之后肯定还有下阕。

众人闻言皆是目露希望看向张绣,特别是周瑜。

上阕都是如此气势恢宏,充满了豪放之感,下阕绝对也不一般。

张绣看着众人希冀的目光,不免有些尴尬。

善解人意的郭嘉立刻说道,“大王兴之所至,下阕尚未成文,诸位倒也不必催促。”

众人顿时露出了然和惋惜之色。

郭嘉说的确是不错,做诗这种东西的确是要看心情和场景的。没有灵感,只能想出上半句而想不出下半句。

像这样的情况他们也是不止一次遇到过。

显然张绣现在也应该是如此。

理解归理解,终归不免有些惋惜。

殊不知张绣不是想不出来,而是想出来了不能说。

只因原词当那个应该嫁给周瑜的美丽少女如今却退给了自己,这让他怎么说?

把主角换成自己,这样的转换太过突兀,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割裂感。

况且自己的形象也不符合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