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北邙山脚!
一场硝烟即将弥漫在这个大宋曾经的西京。
五代的战乱频仍,让很多帝王少了太平盛世的安全感。
因而辽和大宋都喜欢在首都之外再设陪都,以备不时之需。
或许是见识了唐末和五代的乱世,加上契丹人的四时捺钵,多个都城成为辽宋独特的风景。
辽国当初便是就有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到了大宋,虽不及辽国五京之众,却也有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和东京开封府四都。
而西京河南府的治所,那便是大名鼎鼎的洛阳。
洛阳以都城存在,历经的夏、商、周,再到汉、魏、晋,然后北魏、隋唐,直至五代梁、唐、晋。
洛阳历经十几朝,因为城防坚固,易守难攻。
且地形地貌既依山傍水又枕山蹬河,故而人称洛阳为“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同时洛阳又是关中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并且背靠函谷关,因此洛阳成为了守护关中的屏障。
北邙山乃是历代帝王贵胄、显赫人物都趋之若鹜的葬地,自东周迄五代,有几十位帝王埋骨在此。
洛阳城位于洛阳盆地西部,北依邙山,东越瀍河,西近涧水,洛水中流,南望伊阙。
当年大隋宇文恺营建洛阳城时的时候,便是采用了“天人合一”的构思,将洛阳城能够与山川地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岳飞的京湖军大营便驻扎在这北邙山下,此地距离洛阳城南大门定鼎门不过十几里。
洛阳城历朝历代皆为大城,因为总计共有十座城门。
要知道有十座城门的城池可谓是少之又少。
洛阳之所以能够在许多朝代成为都城,并且在大宋也是陪都,自然也是历朝历代经营下来的结果。
洛阳城的南城墙中间是定鼎门,面对着岳飞大军的正是洛阳城的南面城墙。
大营之中弥漫着浓重的肃杀之气,大战前的紧张气氛让人有些窒息。
“洛阳之战如何战,诸位有何考量?”
岳飞在大营之中,面对着诸将,胸有成竹的问道。
洛阳之战乃是北伐的第一战,不仅要打胜,更要打好。
对于岳家军而言,区区洛阳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如何能够减少伤亡,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毕竟北伐一路向北,兵员的消耗自然是在所难免的,如何最大程度降低伤亡,那便是只能智取。
要知道攻城战的人员消耗可是远远大于防御战。
“北伐乃是个长久之战,有那么多城要攻,末将以为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统制官李道在一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大家都做好了长久作战的心理准备,因此并不急于攻城,而更多的是做好谋划。
“依你之见,如何智取?”
对于李道,岳飞还是非常肯定的。
其也算是岳家军中非常有谋略和胆识的将领,有统帅之才,前途自然也是不可限量。
“洛阳和蔡州地貌相似,末将以为仍可用掘子营掘进之法破城。”
其实中原地区相对于南方而言,气候干燥,并且大多是广袤的平原,土质较为松软,非常适合地道掘进。
并且岳飞在蔡州之战时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攻城模式,那便是用火炮和投石机狂轰,地底下则悄悄的掘进炸城。
这样的好处便是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大军的伤亡,并且攻城的成功率非常的高。
然而缺点也是非常的明显,那便是耗时长,且受限于地质和地貌。
“掘进之法固然可取,然如何围城?如何败敌?”岳飞继续问道。
“末将以为三面围城,留其一门,让守军可逃散!”
李道仍然搬出蔡州之战的模式来应对岳飞的提问,在他看来蔡州一战已然成为经典。
那么既然是经典,便可以继续沿用,毕竟这已经是经过实战检验过的。
在他看来,金人还是那帮金人,中原还是那个中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因此蔡州大捷的作战方式直接照搬,也并没什么不可。
“围师必阙?不知李统制可知洛阳城有多大?三面合围要多少兵力?”
对于李道的回到,岳飞还是觉得有些生搬硬套,并没有完全依照战场的具体形式而改变。
打仗最忌讳的便是不懂变通并且纸上谈兵,不懂得根据战场的局势去灵活运用。
“这……”
面对着岳飞提出的问题,李道被一下子问住了。
毕竟他不是全军统帅,他也没有完全站在统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但是他只站在统制官的角度去思考,则难免会有失偏颇。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洛阳城光城门便有十座,面积乃是蔡州的四倍。莫非我全军都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