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其他 > 蔚蓝纹明 > 第4章 面馆儿

背上了白纸黑字的债务,根生两口子起早贪黑,从天不亮忙到天黑,面馆的生意倒也简单,豆浆、杂粮面条分量足,青菜碎肉浇头,得另外加钱。

转眼又是一年春去秋来,夫妻俩还完了借赵大头的银子。终于可以喘口气思量以后的生活了。

在城里的生活自然比乡下好很多,每天收工时剩下的一些浇头,有菜有肉,作为夜宵或者第二天的早饭,铁柱长得也比同龄的孩子身量高寸许,面色白净,也算相貌端正。

铁柱已经十岁了,半大不小的孩子,正是爹娘嫌烦狗绕着走的年龄,除了帮忙跑腿儿以外,喜欢靠着门口听各路食客吹牛打屁,坐在院子里看着蚂蚁、虫子,或者对着天空发呆。

根生两口子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已经定了只能卖死力气干活儿挣命,根生心里寻思是不是给送铁柱去找个地方读书。

“孩子他娘,跟你商量个事儿。”

“他爹,啥事儿?”王氏累了一天,已经困得睁不开眼。

“老让铁柱这么在家里不是个事儿,我寻思着要不要找个学馆送铁柱去读书?”根生也强忍困意。

“他爹,能读书那感情好。”王氏没啥主见,但一听要让孩子读书也是心里欢喜,祖祖辈辈的都是土里刨食,要是家里能出个读书人,也是光耀门楣了。

“他娘,那改天俺去问问哪里能读书。”

王氏在旁边已经打起了轻微的呼噜。根生爱怜地望着疲惫睡去的妻子,也进入了梦乡,夜晚十分安静,远处偶尔响起的几声狗叫。

根生毕竟是泥腿子出身,脑子够用但眼界有限,天天起早贪黑不是去采买食材就是埋头在面馆里帮厨。

两口子也不舍得请伙计,俩人既当掌柜又当厨子还得端面洗碗招呼食客。

忙得一天下来两口子之间的体己话都说不了两句,店里的活儿忙完往床上一倒呼噜声就响起来了。

一介市井小民不就是这样的命么?一介市井小民就是这个命么?

偶尔根生也会有这个念头。然后听一声“掌柜的来碗杂面条,“就继续忙活去了,啥念头儿都没了。

虽然根生这辈子都不可能跟读书的老爷们有啥交集,但根生也知道大明朝读书人的地位可是了不得的。

成为秀才就有了功名在身,不用服徭役,家中贫苦的秀才可以报官府免除自家的赋税,而且犯了王法可以减免刑罚。见了县父母(知县)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心思活了,腿儿自然也就倒腾起来了,这天根生跟王氏招呼了一声:

“今儿个你自己辛苦点,我出去打听打听铁柱上学的事儿。”

“他爹,你只管去。”

根生上街买了半只烧鸡二两黄酒,奔四海客栈去找赵大头给拿个主意,哪儿才能找到让铁柱读书的地方。

看到根生手里提的烧鸡和酒,赵有财假惺惺地推辞了一下,两人在客栈里面坐了下来,赵有财招呼伙计给拿两副碗筷,还有蒸饼(馒头),伙计麻溜儿去后面伙房里拿来了碗筷,还有几个蒸饼。

根生撕下那条鸡腿递过去,赵大头也不客气,给根生倒上黄酒,给自己也倒上,吃了一口鸡腿说道:

“侄儿伶俐懂事,说不定是个读书的种子,老弟寻思让侄儿去读书,也是美事一桩。”

根生两口子哪有时间单独做饭,根生天天吃杂面条吃得想吐,今个儿好不容易换换口味,咬了一大口蒸饼才开口:

“老兄,听你这么说,我心思已经定下来,就让铁柱去读书,只是不知如何才能找到读书的地方和有德行的先生?”

“老弟,你听说过彰德府郭氏郭家么?”

根生微微摇头,苦笑一声:“老兄,我这大字不识一个人,你就跟我说道说道吧”

“郭家可是咱彰德府这地界的数一数二的大族,在城北郭家办了一个学馆明伦堂,教书先生都是秀才,德行圆满,侄儿如果能去那里读书是再好不过。”

根生来了精神:“敢问老兄,若铁柱去那里读书,一年束脩几何啊?”

赵有财喝了一口黄酒,舒服地“滋”了一声:“束脩还在其次,那明伦堂是郭家开的学馆,大多是族中子弟就学,也有好友至交家的学童,外人不是那么容易就学的。”

“这是又想黑我的银子吧?”根生不禁心里这么想,嘴上还是客气:“还请赵兄指点”。

“老弟,要不你抽空去明伦堂打探一下,如果不顺利可以来找我再商量。”

你个老滑头,还想抬价?根生心里想着,嘴上并不停:

“老兄,你陪我走一趟?事成老弟我必有谢礼,这个理儿我心里还是明白的。”

“老弟,今儿个店里客人多走不开,隔天有空的吧,要不明儿个晌午你来找我?”

你可当个人吧,不就想再蹭我一顿酒么?“那就说定了,明儿个上午我来寻你。”

。。。。。。

隔天根生一大早就起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