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其他 > 蔚蓝纹明 > 第12章 恩和

初秋时节的贝加尔湖湖水湛蓝,湖边绿草如茵,美得像一个仲夏夜之梦。

湖水温暖,岸边的野花也都尽情地盛开,湖岸边的石头也被阳光照耀的闪闪发亮。湖里的鱼儿也开始活泼起来,不时地有鱼儿跳出水面,仿佛在和你亲切地打着招呼。

在湖中小岛上,贝加尔湖的淡水海豹们拖着圆滚滚的身体,一踮一踮地爬上岩石,把身体翻转过来,悠闲惬意地享受着清晨第一缕温暖的阳光。

距离大明京师约2000公里的贝加尔湖北段的北方草原上,草长莺飞,第一缕阳光溜进了帐篷,七岁的小恩和在虫鸣声中从被窝里伸出头,伸一个懒腰。

草原上炊烟袅袅,额吉在准备着早饭,奶茶散发着扑鼻的香味,让小恩和肚子忍不住咕噜噜叫起来。钻出被窝喝完奶茶后,恩和觉得全身热乎乎的,手里拿着奈落钻出了帐篷。

这个时节正是牛羊们长秋膘的季节,秋季是牛羊们贴秋膘的好时机,因为秋季天气凉爽,这个季节的饲料资源非常丰富,羊儿牛儿们的胃口也好得很。

没有任何事情只有好处,秋天的到来,也意味着寒冬即将来临,恩和年纪小,但也见识过北方大草原寒冬的威力。

冬天刮起的“白毛风”,风将雪卷起几米高,那一点都不美,因为什么都看不见,只有整个空间的暴风暴雪,空中飘着的不是雪花,是一团一团的。雪粒像潮水一样漫过。

怒吼的白毛风横扫过茫茫无边的大牧场,草原上的积雪,随着大风飘起来,然后又摔下去,大地立刻披上了波浪形的、天鹅绒似的巨毯。

它掠过草原冲进了白杨林,却被白杨树阻挡了威势,禁不住恼羞成怒,无奈地发出犀利而凄惨的尖叫,不亚于野狼的嚎叫。

老牧民在旷野里遇上白毛风,会就地挖个雪坑躺进去,这是在野外遭遇白毛风时唯一活命的办法。

为了迎接不久之后到来的寒冬,草原上的家家户户都在做着各种准备,隔壁的满都拉图大叔家正在加固自己家的蒙古包。

“满都拉图大叔,早啊。”

“早啊,孩子,吃过早饭了吗?”

“吃过了,我来看你扎蒙古包。”

“呵呵,孩子,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学问大着呢。”

“满都拉图大叔,你给我讲讲怎么才能扎好蒙古包吧。”

。。。。。。

制作蒙古包时,牧民首先要选一个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圆形,并沿着这个圈将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树立起来,将包门朝东,并把架固定好。

先把墙立起来,网状支架在蒙古语里叫做“哈那”,它由多根规格统一的红柳木条相互交叉并用系绳连接固定而成,质地轻而坚韧,不易走形,打眼不裂,是最适合蒙古包建造的木材。

蒙古包上覆盖物的重量最后都落在“哈那”上,直接决定了蒙古包坚固与否。

蒙古包的大小也由作为骨架的“哈那”的个数而定,高度则随着“哈那”的伸缩程度而变动,为蒙古包提供了多种气候中的适应性,让风吹雨打雪刮都不能撼动蒙古人心爱的家。

比如夏季多雨时,牧民会将蒙古包调整得略微高一些,增加透气性,刮大风时则要调低一些,减少受风面积。

在固定好支架之后,则要立起天窗,并用一根根粗细长度统一的木条将天窗与“哈那”连接起来。

天窗是蒙古包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用于蒙古包的采光和通风,蒙古语中称其为“陶脑”,蒙古人烧茶煮饭形成的袅袅炊烟也是从“陶脑”中穿过,升上天空的。

而固定“陶脑”的木架在蒙古语中被称作“乌尼”,固定时先将“乌尼”的上端略微削尖,插进事先打好窟窿的“陶脑”,另一端也要打孔串上系绳与“哈那”固定起来,使这三个部分成为一个紧密相连整体。

绳子仿佛建筑物的血脉,串联所有固定结构,保证了整个蒙古包的稳定性。

如果你不是一个系绳好手,你的蒙古包可能根本立不起来。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置毛毡了。毛毡用羊毛按照包架的形状和大小制成,分为顶毡、盖毡、围毡和地毡四个部分。蒙古包先置顶毡,后放围毡,再用若干大绳压系。地上还有两至三层的地毡。

盖毡则呈方形,置于蒙古包最顶端,用以盖住“陶脑”,其四角用绳固定,与“哈那”连接在一起,在白天掀起,以便采光和通气,晚上则盖上。

蒙古包顶的盖毡常常绘有一种用蓝布刺绣绣制的蒙古族传统祥云图案,而顶毡多用吉祥线或犄角纹图样来装饰,围毡则一般用回纹图式装饰。

蒙古包的门也是一个重要的装饰部位,包门一般绘制对称的云纹或寿字纹样,有的还会挂上刺绣门帘。

蒙古人向来有祭奉火神的传统,蒙古人将火炉看作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家业的象征,所以将其置于蒙古包的核心位置。蒙古包的西北角,也就是与包门相对的位置是专门用于祭祀的神位,通常安放佛像,佛龛和成吉思汗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