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其他 > 蔚蓝纹明 > 第34章 流星般的海权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之欧洲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早了整整将近一百年,更别提郑和船队的规模了。可最后郑和舰队辉煌的航海成果,却以一种滑稽的形式被彻底毁灭了。

中国,也许因此失去的是一个世界。

一缕曙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照亮了六百年前中国苏州的太仓刘家河港口。青灰色的天幕前,影影憧憧地显露出一大片和小山一样庞然大物,连绵不绝地填满了整个港口和河道。

这片庞然大物,是一支由两百多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舰队。船只上那些巨大的桅杆,象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一样密密麻麻地矗立在港口中,无数尖利的桅顶直指微微泛着青光的天空。

这支庞大的舰队中最大的六十三艘海船,是舰队的核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这些船只上,一共搭乘着约二万七千八百名大明朝的精锐海军将士,

而在它们的船舱里,除了航海必需的补给物资外,还满载着各种中原特产,如丝绸、瓷器、茶叶、工艺品等等,更有无数的金银珠宝。

大明成祖皇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

世界上最大的、掌握最好航海技术、拥有以最先进造船技术制造出来的最好战船的远洋舰队,从中国苏州起航直抵福建,然后自福建五虎门迎着东升的太阳,缓缓离港向南航行。

中国乃至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一次的大航海开始了。

中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陆地帝国,第一次将眼睛看向了海洋深处,海洋的另一边,那中国大陆以外广阔的新世界。

郑和率领着这支无敌舰队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九年。

船队先后到达了亚、非大陆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足迹使得郑和等人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程走完从亚洲大陆到红海、东非航线的人。

而在郑和首次下西洋将近一百年之后,欧洲的航海家们才开始了他们对茫茫大海的征途。

公元1492年,哥伦布的西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公元1497年,达伽马的葡萄牙船队越过非洲好望角,于公元1498年到达了印度西海岸。

公元1519年,由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绕过南美洲驶入了广阔的太平洋,并于第三年到达菲律宾群岛。

由于他开辟了这一航线,因此美洲南端的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结合永乐大帝亲自率军五征漠北,十年讨安南,郑和七下西洋等行动的结果来看,完全可以相信,一旦陆地稳固,永乐大帝实施海洋扩张战略而掌握东亚海权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而从满剌加、锡兰、旧港和苏门答剌等地的情况来看,几乎可以说他已经展开了实际行动。

然而不幸的是,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强悍而野心勃勃的永乐大帝,在第五次远征漠北归来时于榆木川突然病故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使得中国历史上乃至于当时世界史上最强盛的明帝国海权,如同夜空中耀眼的烟花,在瞬间爆发出了无比的辉煌和美丽之后,随即灰飞烟灭,消散于无形。

一代雄主永乐大帝死后,继位的明帝国统治者立刻把历史行进的轨迹扳回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轨道上。

他们显然无法理解永乐大帝的所作所为,因此把北方战线再次收缩到了长城一线,因循汉以后中原帝国固守长城的边塞防御战略。

从洪武、永乐时期的主动攻击一变为被动防御,从此基本上就再没主动出击过,导致再次处于汉朝以来中原地区被动挨打的局面。

以至于后来瓦剌等部势力日益猖獗,最终演成了“土木堡之变”。

另一方面,明帝国从皇帝到大臣都一起搬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继续实行“海禁”政策,由此把永乐时期建立的世界最强海权和海军舰队一齐化为了乌有。

事实上,永乐之后的继位者不但不能理解永乐大帝的作为,同样他们也不能理解明太祖朱元璋的意图。

为官忠直,观点正确,目的纯正的举动和方针,就一定利国利民么?未必。

不但未必,而且还可能是祸国殃民的坏事,甚至可能是贻害无穷、荼毒后世的祸国殃民的大坏事。

任何事情都需要审时度势,一个正确的观点和方针,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就未必再是正确的。

在永乐大帝死后,朝中无数大臣以各种理由开始向明仁宗进谏,要求废船队,绝海洋。然而郑和却掷地有声、慷慨激昂地向仁宗陈述了这样一番话: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永乐大帝朱棣,确实是明朝最强悍的皇帝。舍弃了中原帝国一直以来以长城和高山、海洋为界线的固守本土战略,采取了陆海主动出击策略,把战火烧到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