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京城已风声鹤唳。若不是于谦将一手稀烂的牌打的花团锦簇,大明江山估估计至少得落蒙古人手中一半,搞不好提前就玩南明的划江而治了。
据说也先在抓到明英宗朱祁镇曾经意气风发地表示:“我以前不断向上天祷告,希望大元有朝一日能统一天下,现在果然应验了,明军被我打败,天子也在我手!”
土木堡之变对大明的影响最深远的方面可能是:
造成了皇权事实上的旁落,虽然皇帝地位依旧崇高,但皇帝受命于天,无所不能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势力对皇权的制约进一步加强,这有好有坏,好的方面讲,避免了皇帝一人治理带来的弊端,群体智慧得以体现。
坏处是,如果党争严重,就万事办不成,如果文官团结在一起,皇权就有被架空的危险,如果下面的人沆瀣一气,就会造成整个朝堂的腐败,皇帝的首领作用就无法发挥。
战后,明朝国力大受损耗,连朝鲜和建州女真都开始轻视明朝了。
明朝从太祖开国到惠帝、成祖、仁宗、宣宗总共五代皇帝,总体来说,这五位帝王各有千秋,而且基本上都很勤政,因此到宣宗为止,明朝至少在表象上处于清平盛世。
但是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就无可奈何地走向了颓势。进入英宗时代,明朝前期统治集团的活力不在,辅政的“三杨”由于年事已高。
行政能力和精力已经大不如前,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维持恩宠,守住权位。
在前朝匡正君失的逆鳞行为荡然无存,这三人甚至为了讨主上欢心创作了大量的粉饰太平的文章,专门有一个术语叫台阁体。
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总之,这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为出发点的文学形式,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艺术价值跟捧着女子小脚无病呻吟饮酒作诗的文人不分伯仲。
而最致命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在英宗时期大规模爆发。
中原地区虫灾、旱灾、水灾不断,大批的自耕农和佃农破产,加入了流民的队伍。
土木堡之前明对蒙古是进攻态势,土木堡之后基本就是防御态势。
明的国家政策也慢慢变成内敛性的,最后一直内敛到死,明朝皇帝也被彻底圈禁,文人和皇权对抗到死。
在这个时空,由于联邦在北方的崛起和扩张,实际上起到了稳定整个东北地区的作用,形成了蒙古、大明、联邦的三国鼎立,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的是,当时的草原部落,并不是统一的,瓦剌只是其中几个大部落之一。而作为瓦剌首领的也先,也只是一个太师,而不是真正的首领。
同样也先碰到了一个好对手,明朝皇帝可以和崇祯废物媲美并列C位的朱祁镇,并且俘虏了他,可能会让很多人高估了也先的能力。
他只是扶持了一个黄金家族傀儡可汗脱脱不花,让瓦剌和蒙古各部落都认他当盟主而已。各个部落还是由原来的首领管理,自行其是。
也先为人优柔寡断,并非枭雄之姿。也先的母亲敏达失利其实员阿里是汉人,而且心怀明朝。在俘虏朱祁镇之后也先的母亲还是知道了事实,最后劝也先说明朝皇帝也是自己的君主,不要让母亲难堪。
最后也先虽然生气的杀死了给母亲通风报信的手下布库索尔逊,却又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命令放回了朱祁镇。可见也先英勇善战但也缺乏心狠手辣的枭雄气质。
也先最后杀了脱脱不花自己当大汗,结果就不到一年就众叛亲离死的很惨,被瓦剌的阿剌知院杀死。也先应该是死于景泰五年,也就是公元1454年。
也先死后,瓦剌部向西迁徙并分裂为准格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也称四卫拉特:
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
和硕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
;准噶尔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
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今新疆塔城一带。
其中,和硕特部首领担任卫拉特盟主。
联邦立国之时,草原上群龙无首,各部各自玩儿各自的。处于相安无事阶段。
由于中华联盟沿着黑龙江流域依靠坚船利炮威慑,一手胡萝卜一手拿大棒,以贸易为先导,不断设立坚城 (所有联邦在北地的城市最核心的部分都是棱堡)。
此时联邦和大明中间隔着各部蒙古和女真。
等于是蒙古和女真各部的北方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势力,以前东北亚是一超多强,为大明衰落内守,瓦剌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