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妃娘娘的回忆暂时停止,她望着寒朝姑说道:“你娘虽然是西夏人,但心地善良,从未滥杀无辜。”
寒朝姑脸色复杂,一时半会儿还未反应过来。
她喃喃自语道:“这是什么情况?寒朝姑的母亲是个外国人?而且从郑兰的回忆中可以知道,李婉华还是西夏征兵的战士,那么她的实力绝对不一般,这样看来,寒文忠之死也许并不简单。”
“郑妃娘娘。”
片刻,寒朝姑试探性地问道,“我父亲寒文忠之死和我母亲是西夏人有关系吗?”
郑妃娘娘愣了一下,然后叹了口气,幽幽地说道:“在你母亲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自己的爹娘…”
回忆继续。
长顺城自战争爆发就一直很混乱,不仅如此,其他县城为了自保,纷纷关闭城门,他们不允许其他县城的人进入。
西夏人在燕国人的印象中一直是野蛮,心机和阴狠毒辣的代名词,他们甚至认为,燕国如果一旦落入西夏人之手,必定会被灭国。
因此,尽管城外有长顺城的士兵乞求开门避难,但城门就是不打开,因为他们担心里面混有西夏士兵。
而想要强行进入城内的人,必将被乱箭射死。
在长顺城的城门口,郑兰找到了自己的爹娘。
“兰儿,你没受伤吧。”
郑母见到宝贝女儿,立刻激动地抱住她,上上下下检查。
郑兰摇摇头,她转过身看向自己的爹爹。
郑父看到郑兰,也露出一丝欣喜,“兰儿,你没事吧?”
郑兰含泪摇头。
“你没受伤太好了。”
郑父松了口气。
看到郑兰和父母团聚,李婉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个女孩是谁?”
郑父疑惑地看向李婉华。
“她…她叫李氏,也在找自己的父母。”
郑兰解释道,“她和我都在找自己的亲人。”
年仅十岁的郑兰替李婉华隐藏了身份,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她称呼李婉华叫李氏。
李婉华很快明白了郑兰的用意,她鞠躬说道:“伯父伯母好,我叫李氏,在逃难过程中我也和父母走散了,在路上我遇到了郑兰,于是我们结伴一同避难。”
“原来是这样。”
郑父恍悟,“既然大家都是逃难的,那么我们正好凑在一起,也算彼此有个照应。”
“谢谢伯父。”
李氏感激道。
“不客气,我们也算是萍水相逢,相互扶持是应该的。”
郑父爽朗说道。
“该死的西夏人,竟敢屠杀我大燕的百姓!”
突然,一位老者怒吼出声,“若是我再年轻些,定当与他们拼命!”
众人抬眸看去,只见那老人穿着破旧的布袍,腰间挂着一柄短剑,显得义愤填膺。
“东城门听说放行了,大家快去!”
一个话音刚落,周围便响起一阵嘈杂声,随即所有人都跑向长顺城的东城门。
“爹,娘,我们也走吧。”
郑兰拽了拽自家爹爹的袖口,郑父点点头。
就在三人走了两三步时,却发现李婉华呆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小李,你发什么愣呀?”
郑母回过头来喊道。
“母亲,我去问问。”
郑兰跑过去,拉着李婉华的手,“走吧,跟我们一起走吧。”
李婉华看着天空,随后望着遍地的尸骸,泪水模糊了视线,“这都是我们西夏人犯的错。”
“错的是那些强盗、流氓。”
郑兰连忙说道,“你是清白的。”
“不!”
李婉华哽咽道,“我的双手也染上了你们的血。”
郑兰看着李婉华,缓缓说道:“我只看到你救了我,你帮助我找到了爹娘,在我眼里,你是一位心里善良的女孩子。”
李婉华被郑兰的真诚所打动,也许是出于愧疚,也许是为了赎罪,她选择了跟郑兰一起逃难。
之后众人赶到了东城门,隔壁的关河县收纳了这些逃难人民。
…
“这么说,我母亲之后就再也没回去西夏了吗?”
寒朝姑听着郑妃娘娘的回忆,不禁问道。
“你母亲最终选择留在燕国,从未对任何人提及自己的身份。”
郑妃娘娘叹息,“可惜,她最后还是命丧燕国。”
“那寒文忠呢?我父亲也不知道她是西夏人吗?”
寒朝姑继续问道。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但以我的猜测,她应该是没有告诉任何人,哪怕是她最爱的男人。”
郑妃娘娘说完后顿了顿,继续说道,“也许李婉华给你留下有书信之类的笔记,她有做笔记的爱好,或许,寒府里还有她的笔记。”
寒文忠一家被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