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源源不断的水泥和青砖被烧制出来,大康皇家师范学院开始进入建设阶段。
工部,现在成了大康王朝六部九卿当中最繁忙的部门。
工部尚书李槐,带着两个工部侍郎及众多工匠,直接住进去了京师郊外的施工现场。
按照之前萧若风对众亲王的分工,齐王萧铭负责皇家师范学院和安康坊的后续建设。
燕王萧恒则是负责户部管理钱款,以及吏部对教书先生的选拔和礼部对各地报考学子的甄选。
国家机器,在这一时刻,开足马力全力运转。
“李大人,你且看一下这个图纸,按照安康郡主的规划,每一间校舍都要设计排水沟,这地下要挖深到三尺,又是为何?”一个工部老匠人拿着手中的施工图,找到了李槐。
李尚书拿过图纸一看,回想起慕容嫣关于地下排水系统的讲解,然后抿了一口茶,开口说到:“郡主殿下曾说,这是为了以后的扩建,提前挖掘出排水系统,安康坊的图纸上有详细的标注。”
“老张啊,原本的设计图里,学子们的校舍都是一层,自从郡主传授了炒钢法,冶炼除了钢筋,现在校舍要全部改建成安康坊那种五层样式的建筑。”
李槐给了老匠人一个神秘的眼神:“建筑从一层变成五层,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都将增加,这是好事啊。”
老匠人犹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钱花的多了,怎么还就是好事了,难道不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李槐一看,随即明白过来,自己当时在听到慕容嫣讲述时,也是这个神情。
按照慕容嫣的话说,这叫眼界。
人在一个环境里呆的太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长期下去,就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眼界也就被困在了一定的局限性里。
“老张啊,你想想看,人工增加了,是不是需要招更多的工人?”李尚书笑着问道。
“回禀大人,是这么个理。”
李尚书又抿了一口茶:“那你说说,京师还有工人可招吗?”
老匠人憨厚的说:“别说京师,城外方圆三十里外的青壮年,都来做工了,依旧不够用。”
“这就对了。”李槐一拍大腿,兴奋的说道:“如果做工挣的钱比种地还多,你还愿意不愿意种地?”
老匠人想都不想的说:“属下吃的就是技术饭,每月饷银五两,一家生活还算过的去。”
“那么,如果有几万青壮年,因为来京师做工,挣钱了,也不想回去种地了。”
李尚书清了一下嗓子:“青壮年再把自家的婆娘,父母和娃娃都接过来,那么京师是不是就多了十几万人口。”
“额。”张匠人被问出了,这个问题还真没思考过。
“郡主说,这就是人口红利,不论什么时候,劳动力都是各帝国争抢的对象。”
李槐用手拍打了下额头:“哦,想起来了,郡主还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水泥锻造是科学技术。”
“黑金脱毒之法,蜂窝煤制作之法是科学技术。”
“炒钢法是科学技术。”
“铅笔制作是科学技术。”
“桑皮纸制作是科学技术。”
“硝石制冰更是科学技术。”
李尚书此时化身为一个教书先生,喋喋不休的给老张讲起了慕容嫣曾说的话。
看着眼前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李尚书才明白,为什么慕容嫣一直强调要技术领先。
施工现场内工部派来的匠人,都是李尚书一个个甄别过的,都是自己人,所以才会和老匠人聊这么久。
“大人,据说皇家师范学院修建好以后,里面还要开设格物学,俺家那个二小子想......”
李槐抬眼狠狠的瞪了一眼张老头:“你个憨货,怎么不早说,肥水不流外人田,现在是礼部在负责学子的报考之事。”
“大人,现在去找找礼部求个名额,晚不晚?”
老张头小心翼翼的问道,心里已经默默的盘算,即便是花出一笔钱送礼,也要将二小子送进皇家师范学院。
李尚书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不是晚不晚的问题,是有入学考试,不能达到标准的就会被刷掉。”
“这也是陛下为什么下严令不让桑皮纸涨价的原因,更是以最低的价格销售铅笔的原因。”
“按照郡主的话说,就是要让每一个家庭都要上得起学,每一个学子都要走进学堂。”
“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学上,上好学。”
“轰”的一声,张老头脑袋里像是有惊雷炸响。
自己八岁拜师,跟着师父学了五年,前三年就是给师父免费打工,后面的两年作为学徒,才有一点响银。
那段日子,正直少年的小张,没日没夜的在师父的作坊里敲敲打打,稍有不慎,就会迎来一顿打,当天的晚饭也就没有了。
老张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