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一晃来到深冬,再有一个月就到春节了。青阳村的粮食全收割结束,就差分给村民了。
林莉怀孕已满三个月有余,她除了每天上上课,做点家务,也没啥事,她最近在给肚子里的宝宝做衣服,前段时间她又请教了李大娘,现如今能自己动手做了。
今天是村里分发粮食的日子,李庆军早早地就过去了,出发前叮嘱林莉就在家待着,哪儿也不许去。
这会儿,村社里,村民们都拿着背篓和装粮食的袋子到了村社。
今年青阳大队的收获还可以,村民们脸上都带着笑,无疑是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会儿花大婶走进来,就道:“哟,再说什么呢?这么开心,不知道的还以为捡到钱了”看看,这就是花大婶的语言风格,笑里藏刀,话里带刺,让人听了反驳也不是,回话也不是,无疑令人陷入尴尬境界。但众人都知道她的为人也不生气。
李大娘笑着回道:“他大婶,大伙儿在讨论能分多少粮食呢?”。
其中石头娘看向众人,高兴道:“我家今年全勤,一点也没耽误,我和石头他爹每天基本都是个公分”说完还用手比划起来。
柱子他娘听了,不敢相信问:“你家以前没这么多呀,怎么今年你和石头爹那么能?”。
石头娘,解释道:“石头上学了,也不用我和他爹管,他爹也不用夜里去守水,自然能休息好,白天卯足了劲过上工”。
石头娘,又道:“说起来,还是上学好,我家石头比以前懂事多了,放学还帮忙做家务,还说什么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说以后要自己洗衣服”。
花大婶听了听她们的话,瞟了了众人一眼,抬眼说:“所以啊,这孩子还是要送去上学,学个礼义廉耻什么的,也懂得啥事该做,至少以后也不会爬到别人床上去”
众人纷纷对视一眼,附言道:“对呢”,成成这小家伙坐在奶奶旁边和石头他们玩弹珠,抬起头来奶声奶气道:“婶婶教的好,还教我们数数,我们还会写字呢”,玩了一下弹珠,又道:“婶婶还说了,好好学习,以后靠脑袋吃饭”。众人看着他这小样,又一本正经的萌化在场很多大婶大爷们。众人纷纷姨母笑问李大娘:“你这小孙子真厉害”。李大娘谦虚的笑笑。
花大婶早就注意了小屁孩,坐小家伙旁边,抓了一大把枣子给他:“哟,这可人的小崽子,来奶奶给你的,吃吧”。小家伙没伸手接,看向自己奶奶。
李大娘笑着点头,小家伙才接下枣子,礼貌道谢,花大婶看着可爱,又捏他小脸。小家伙也不阻拦,把枣子和小伙伴分了,还一边数一边分。
开始分粮了,两壮汉肩上搭着木棍抬着粮食,把秤杆尽量保持平衡称重。
李庆军手里拿着记录的工分本子,一家家的叫名,上秤称重,村民就可以背回家了。
轮到石头家,李庆军报了总公分,旁边的壮汉称重,称了好几回,众人都傻眼了,有人不确定问:“这李大强家咋会那么多?”。
“庆军啊,会不会弄错了,我们还没见过这么多粮呢?”。李庆军停下正在勾画的铅笔,道:“没错的,李大强家两人上工,从来没有请过假,每天的工分也是最高的,我都一一记录不会有错的。”
等李大强的粮称完,整整八大口袋,一个口袋70斤,这还是晒干了的,没有任何水分。
要知道这是75年,经历过饥荒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那三年到底有多可怕,当时遍野的植物连根刨光,吃包谷叶,吃树皮,想尽一切能吃的,无关味道,只在乎活着。所以,现在尽管勉强吃饱饭,但人们依然节俭,还省吃俭用。
看着李大强这么多粮,过冬直接不用愁,就算来年开春即使懒点,不想上工也够吃一阵子。
村民们无不羡慕,石头娘也喜笑颜开,她招呼李大强先背着回家,让石头守着,她随后也背着粮回家。
众人羡慕归羡慕,但不是自己的,很快等着自己的分粮。
李大娘牵着成成排队,因为很快就到她家了。
很快,叫到李大娘家了。成成也跟着走到李庆军面前,笑着喊:“叔叔”。
他已经上学那么久了,能准确称呼别人了。李庆军闻言,笑了一下:“嗯”。
又伸手摸了他小脑袋。李庆军对李大娘道:“大娘,您一共是三袋粮食。”也很不错了,这只是她上工的成绩,因为成成爸是烈士,有政府关照,每月都有补贴和粮食,可以说完全不用担心。
花大婶也听见了,稀奇道:“哟,你这老婆子还挺麻溜啊,一个人这么多。”
李大娘,笑说:“这不是成成能离得了手了吗?就想着多上点工,想不到这么多。”
花大婶又问:“李老婆子,你是不是也全勤,就没耽误过?”
李大娘,点点头,笑道:“没事做,就天天去”。
花大婶了然。这花大婶干啥都可以,就是做农活不行,家里也收拾得妥当。
这花大婶和二爷是老夫老妻了,二爷年轻时也是一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