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初唐沥歌 > 第四十六章:上门

“你三人先看看这上头的题,仔细想想,可有什么好的解题思路?”刘养看着徐向旭三人,也不着急解释,只是一个劲的让三人仔细思考。

徐向旭三人拿起宣纸一看,是一脸郁闷,只见上头写着几个没头没尾的小故事,之后又写着几个问题:

第一个写着:鼎州乡下的赵家村有个土财主,外号赵剥皮。他贴出一张告示,要请个教书先生教儿子读书。

待遇极好,不仅管吃管住,月薪五两白银,极其丰厚,但要年底一次结账。

而且,结账时还要考先生一个字,如果先生不认得这个字,就说明先生没真才实学误人子弟,银子就扣了。

告示贴出许久也没人应聘,都怕上当。但有从村子里路过的王秀才不怕上当,认为自己读了一肚子书,没有不认识的字,于是他就到赵剥皮家当了教书先生。

年底,当王秀才找赵剥皮结账时,赵剥皮就写了个字让他认。这个字是“刀”字下边一个“肉”字。

王秀才看了说:“字典里没这个字呀!”赵剥皮说:“谁考你字典里的字呀?我考你的这个字连《说文解字》都还没收进去。”

王秀才问赵剥皮写的是个啥字?赵剥皮说是古人用过的“切”字。王秀才问怎么会是切字呢?赵剥皮说刀搁在肉上不是切又是啥?王秀才这才知道上当了,说赵剥皮是有意在胡弄他,就坚决要钱。可赵剥皮把脸一变说有约在先,硬是不给。

一气之下,王秀才到县衙里把赵剥皮告了。问这个县官该如何判决。

这个题倒也还好解,只要认真思考,估计就能想出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

第二个则写着:永嘉县一位新上任的丁知县,他性情刚直,为官清正,办事认真。

一日,丁知县坐在大堂批阅诉状,突然门口传来一阵争吵声,抬头一看,见一个后生和一个乡下人拼死命争夺着一只大白鹅,边骂边走进公堂来。

丁知县喝问道:“你们两人为何在此大吵大闹?”

那后生抢先说:“老爷在上,我住在东门城门头,早上拿米糠在门口喂鹅,这个乡下佬趁我转身进屋的时节,捉走我的大白鹅,被我逮牢了,还不肯还我,请老爷为小民做主。”

丁知县又问乡下人:“后生说你偷他的鹅,这事是真的吗?”

乡下人胀红着脸,气呼呼说:“老爷,这只鹅明明是我从楠溪带到城里给丈人的。我刚从舴艋船上岸,这无赖就过来,硬逼我把鹅卖给他。我不卖,他就抢,还诬告我偷他的鹅。小人讲的句句是真话,求老爷明断。”

丁知县问他们有没有旁人可以作证,两人都说没有。

问这只鹅到底是谁的?又还如何判决。

这个题如果让后世的人来解说不得就十分容易了,毕竟许许多多的人都曾听说过这个有名的案例,但是让现在的人来解就有些难度了。

这个题难就难在没有证据,如果不是思路极其活跃之人,基本上是想不到解决办法的。

第三个:从前,山东有个年轻人叫马三,家里穷得很,砸锅卖铁,好不容易娶个媳妇回家,可成亲后没多久小两口儿经常为少吃缺穿吵嘴打骂。

不到三个月,马三一气之下下了江南,在江南一呆就是三年。

马三和妻子在一起时经常吵架,时间长了不见又很想念。他想到妻子在家中忍饥受饿,生活艰辛,决定回家。

马三背着行李,在回家的路上已经走了几天几夜,虽说累得浑身无力,两腿又酸又麻,可一想回到家后就要见到妻子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他想:“以前在家时经常和妻子吵架,三年没有见面,也不知现在她是否还想着我,会不会变心……”

这天终于来到了村边的土地庙前。他怕妻子变心,就多长了一个心眼,没有马上回家,而是走进土地庙把行李藏在了土地爷的神胎后面。

当马三走进自家的院子时正是深夜,他见屋里没有灯光,也没有声音,知道妻子已经睡了,就轻轻叫门。

妻子一开门,见丈夫回来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她先给丈夫倒了一碗开水,让丈夫喝水歇着,又拿起一把酒壶朝村边的小酒店跑去。

马三的妻子打酒回来后,给丈夫炒了几个小菜,又把酒烫好,让丈夫饮用。她知道丈夫走了很多路,一定饿了,来不及问外边的情况,就去做饭。

做好饭后,来到丈夫身边亲热地叙谈,先是和丈夫诉说了在家中所受的苦难,又问丈夫在外边的情况。

此时马三已有些醉意,再加上妻子对他这样热情,就和她说了实话:“我在江南待了三年,虽然受了不少磨难,也没混出个名堂,只攒了五十两银子,另外买了一点行李带回家来”。

妻子问:“你把行李和银子放在哪里了?”他说:“我怕带进村来不方便,就藏在村头土地庙里的神胎后面了,你等着,现在我就去取。”

说完起身就要朝门外走,妻子一把拉住他说:“看把你急的!深更半夜又没人知道,还是明天一早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