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其他 > 明末李世民 > 第三章 元芳,你怎么看?

作为穿越者,李世民对于明末的历史并不熟悉。

李世民的第一生和第二生根本就没有大明朝,一点资料都没有,李世民对于大明的映像全部来源于朱由检的记忆。

这很片面。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魏征这个黑子教给李世民的道理。

第二世从流浪孤儿到大汉丞相的经历让李世民见证了人间百态。

李世民成为过世间最卑微的人,也成为过世间最尊贵的人,自然清楚高层的消息和真相的偏差有多么大。

想要蒙蔽这样的李世民,难度是很高的。

百闻不如一见,李世民决定亲自去看看,自己认真去观察一下最底层的明军。

手握国之重器,就越是要慎重。

一件事,在李世民看来可能是一件可以随意决定的小事,但是在当事人看来就是天大的事情。

处理的好,此人便是忠臣,处理不好,此人便是反贼。

这世上,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他们有缺点,有无奈,亦有闪亮之处。

李世民认为,人都是不完美的,包括李世民本人也是如此。

所以李世民愿意和不完美的人成为朋友,原谅他们的无奈,欣赏他们的光辉之处。

只有真正了解这些底层的士兵和百姓,将来的政策才能真正的照顾到他们,免得成为什么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的腐儒。

说干就干,李世民的行动能力超强。

从自己的侍从里面选了几个精锐敢战之士,自己在衣服里面穿上一层软甲,就带着他们出门了。

如果不让别人预测自己要去视察哪里?

李世民给出的办法就是画个地图,自己甩个飞镖过去,扎到哪里算哪里。

如此一来,连李世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视察哪里,被人糊弄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只要李世民的行动够快,就能看到下面的真相,而不是被一群官僚给当成晋惠帝糊弄。

这是李世民第二世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辞别了观音婢,李世民带着护卫快马加鞭,随机选了一个卫所,准备亲眼来看看情况到底如何了。

一群人鲜衣怒马,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看着地图上,这里应该是一个卫所,但是李世民到了以后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军营。

这里和普通的村庄,看上去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分别,放眼看去,是连绵无尽的麦田,无数衣衫褴褛的老百姓,正在田间劳作。

这里,似乎是军田?

李世民找到卫所大营的时候,整个人是有点吃惊的。

那卫所的大营,早已残破不堪了,即使是营门,看上去也是一副摇摇欲坠,年久失修的样子。

李世民一路过来,都没有发现哨兵,别说暗哨了,明哨都没看到一个。要说这群哨兵的军事素养高到李世民都无法发现的程度,显然是在自欺欺人。

在李世民看来,一支正常的军队,在大营驻扎后,需要安排哨兵进行警戒。

哨兵主要分三种,明哨,暗哨,流动哨。

明哨,一般在显眼的地方执勤,比如交通要道上或高脚楼上,原因是视野开阔,容易发现敌军目标。

暗哨,就是隐藏着的哨兵。他和明哨配合,由于这些人是隐藏着的,所以敌军侦察人员除非知道,否则根本很难觉察。

有时,哪怕是明哨和暗哨都被收拾了,敌军潜伏进军营了,也不能长待。原因是巡逻队大概每十五分钟就会巡逻一圈,等转了一圈回来后肯定跟沿途明哨对口令,敌军一不知道口令,二还把人给杀了,暴露也是迟早的事。

可是这里呢?明哨李世民是一个都没看到,暗哨也没有,巡逻队更是无从谈起。

在大营的门口,只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军卒,孤零零的坐在大营门口的长凳上。

可以说戒备能力之差,简直突破了李世民最糟糕的想象,后世的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但是在明末,这就是现实。

一个李世民的侍卫上前,掏出信王的腰牌,对那老军卒吼道:“信王奉陛下旨意前来巡营,人呢,人都在哪里?”

“啊?”那老军卒一楞,确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真要巡营?这,为何没有人通知我们啊,指挥使还在家里呢。”那老军卒战战兢兢道。

李世民已经明白了什么:“作为指挥使不在营中,那么作为副将的同知呢?”

“同知,他,他也在家里。”老军卒几乎要被吓坏了,又不敢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

李世民叹息了一口气,主将和副将都不在军营,哨兵也没有,警惕性差到这种程度,已经比那些杂胡的骑兵还要糟糕了,可能还不如。

如果有敌人在此刻发动进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自己曾经的话还在自己的耳边回响,如今倒是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