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将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悉数都列为了奸臣,对于朱由检任用两人为内阁首辅,历温体仁精明强干,清正廉洁,从排斥异己、打击报复之类的事情,只要是在官场上混的人,除非他一辈子不想有作为,否则不可能避免这些事情。
穿越之后的苏天成,或多或少受到了历史书籍的一些影响。但他重点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具体的行动,东林党和复社,对士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的一些认识观念,代代相传,为读书人所接受和宣扬,朝廷毕竟是读书人把握,历史也是读书人来记载,在这个过程中,谁知道有些读书人,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得不客气一些,他要是做皇帝了,也会不遗余力的打压东林党和复社的。所以说,苏天成不会盲从。倒是有一种说法,他开始慢慢的接受了。明朝的灭亡,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东林党和复社难辞其咎,周延儒和温体仁之所以被丑化为奸臣,是明末党政在遗民那里延续的结果。党领导和复社,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珩生不断,明末的大批士子文人,与东林党复社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他们在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竭力推卸东林党和复社的责任,周延儒和温体仁就成为了最好的替罪羊,当然,还有朱由检本人。所以说,政见上面的分歧、人事调整上面的倾轧、排除异己的做法。被上升到人品的高度、政治的高度,予以无情的批判。这样的情况下,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难逃历史的谴责,朱由检也成为了昏君。苏天成和朱由检的几次接触,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至少朱由检不是历史书中那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朱由检身边的大臣,也绝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没有伴君如伴虎的担忧,而且,朱由检对大臣是很信赖的,这种信赖,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是因为过于的信赖,过于的依靠,一旦这些大臣。做不好事情,辜负了期望。朱由检勃然大怒,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朱由检不是很昏庸的皇帝,相反,朱由检一直都想着,能够很好的振兴大明。甚至以身作则,若是温体仁真的到了那样不堪的地步,朱由检岂会善罢甘休。他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对于东林党和复社的印象。亲身经历的东西,实实在在。东林党和复社。推崇清誉和道德,这种推崇,到了公开攻讦皇上的程度,到了不顾天下苍生、不顾实际情况、不顾朝廷的政务的程度,到了一味的突出自身地位和认识,甚至以遭受廷杖为荣的地步。就说钱谦益和张溥,满嘴的仁义道德,说出出来的那些大道理,过于的空虚,甚至是迂腐了。苏天成想起来东林书院强调的慎独,国家到了这样的地步,慎独能够有什么作用。更不能够容忍的是,东林党和复社,一味的复古,捍卫士绅富户的利益,这样的理论,贯彻到了实践中间,让有钱有权的人,越来越富裕,普通百姓越来越穷苦,贫富矛盾越来越突出,偏偏这些士绅富户,一毛不拔,愚蠢的保护自身的财产,加大力度盘剥百姓,终于导致了骚乱的爆发。当然,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人,都不属于扶危定倾的人才,这是不能够否定的,不过,崇祯年间,这样的人才,一直都没有出现,这与个人的认识有关,与明末的政治气候有关,更是因为多年问题的积累,开始彻底爆发,大明朝已经是苟延残喘了。来到温体仁府邸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温体仁是苏天成的恩师,如果端着公事公办的态度,到紫禁城去找温体仁,那显得冷冰冰的,也不利于融洽关系。所以说,选择休沐的时候,到温体仁的家里,是最好的选择。温体仁带着苏天成,直接进入了书房。“坤元,听说江宁营在保定府招募军士的事情,很是火爆啊。”“禀恩师,确实很好,学生来到京城之时,已经招募了五千余人,原明温体仁是很看重自己的,这有利于结交关系,同时,温体仁的称呼,没有依照官场的惯例,这表明了,自己是能够得到诸多照顾的。“嗯,这是好事情啊,不过,你借银子的事情,是不是考虑清楚了啊。”“学生认真考虑过了。”“那好,有两个问题,你解答一下,第一,江宁营将士的待遇很高,已经引发了一些不满,前些日子,南京两大营的军士,已经有不小的意见,开始闹嚷了,朝廷正在尽力的维护,毕竟江宁营立下这么多的功劳,待遇高一些,说得过去,可你在保定府招募军士,还是按照在南方的做法,是不是有些不妥,若是北方的军士知晓了,找到朝廷不依,要求提高军饷,朝廷该如何的解释啊。”“恩师,学生想过这件事情,不过江宁营的规矩,早就定下,江宁营行得正坐得直,学生的考虑,江宁营的职责不一般,故而待遇稍高一些,恩师说到这个问题,也是学生考虑不周,学生没有站在朝廷的高度,想到最多的,还是江宁营。”“你有这样的认识,是不错的,从激励将士的斗志出发,这样做完全可以,既然是早就定下来的规矩,骤然改变,也是不合适的,不过,这样的事情,还是不要四处宣传,好在你这次招募军士,没有提到军饷的事情。”苏天成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