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是大明朝廷里面,对辽东情况最为了解的大臣了,按说大明朝廷,会出现变化的。
皇太极有自己的分析,他也清楚,这方面的分析,范文程的建议还是要准确一些的,范文程毕竟是汉人,对于汉人的秉性更加了解。孙承宗的去世,对于大清国能够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皇太极暂时没有想到,他估计,范文程一定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自从范文程提出有大臣奏报事宜的时候,他会要求首先征求范文程的意见,若是范文程没有什么提议了,就可以直接实施了。皇太极这样做,当然有自身的目的,可以说,范文程的那一次建议,得罪了代善和多尔衮,甚至包括阿济格,济尔哈朗是怎么想的,皇太极不是很清楚,从朝鲜回,范文程为了自己,为了皇权的稳固,已经得罪了很多的皇亲国戚了。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必须要表明态度,大力支持范文程,这是做给大家看的。至于说将代善和多尔衮调出沈阳,倒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对于代善,皇太极不会特别的信任,总是有所防备的,自己的这个二哥,有些深藏不露的意思,这些年虽然斗志没有多少了,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保不准什么时候起派多尔衮到黑山和松山一带,的确是为了稳固边关的防线,只要多尔衮守住了黑山和松山,沈阳就安若磐石,不用有丝毫的担心。在皇太极的内心,不会怀疑范文程等人会造反,他很清楚,范文程是汉人,在大清国没有多少的势力,范文程的权力,都是自己赋予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收回造反的事情,就算是直接继承皇位,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皇太极主要防备的,不是范文程,相反,他还可以大量的启用汉人,在大清国举行的科举考试,就是这个目的。器重范文程,这样做的效果已经出来了,一方面范文程、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更加的忠心,时时刻刻为大清国强盛努力,另外一个方面,代善、多尔衮等人也明白了,自己会依靠汉人来管理朝政,按照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大清国,汉人的地位是必须要稳固的,这已经成为大清国的一项政策。孙承宗去世了,这件事情,在大清国的朝廷里面,没有引起丝毫的波澜,皇太极甚至专门提起过一次,那些满族大臣,根本就没有什么表现,好像这件事情,与大清国没有丝毫的关系,唯独一部分的汉臣,低下头,没有说什么,但看的出来,是在考虑什么。皇太极有些着急,他需要知道面对这样的大事情,大清国应该做些什么,而且机会宝贵,不能够轻易失去了。(未完待续。。)孙承宗的去世,同样引起了皇太极的高度重视,几次在大殿之上,看见范文程红着眼睛,他就知道,范文程正在绞尽脑汁思考,看看这件事情,对大清国是不是会有什么影响。皇太极熟悉这个孙承宗,虽说从来没有见面,在他的内心里面,孙承宗的印象,比较苏天成,是差不了多少的,当年孙承宗建议修筑大凌河城,稳固关宁锦防线,这些都是抓住了大清国的要害,正是因为孙承宗的这些建议和决定,给大清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孙承宗担任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全力支持苏天成,这些事情,在情报里面,都是有所反映的,如今孙承宗去世了,杨嗣昌出任了内阁首辅,是不是会出现什么变化。苏天成稳固大凌河城防御的同时,开始重建登州和莱州,皇太极本来有些看笑话的味道,多尔衮毁掉了登州和莱州,苏天成没有办法,只能够是去重新建设,这需要消耗大量的白银,而且恢复的过程是漫长的,也会耗掉苏天成大量的精力,但得知苏天成准备组建水师之后,皇太极笑不出来了,苏天成一手创建的江宁营,成为了大清国最大的梦寐,如今又要组建水师了,这岂不是对准大清国的水师吗。登州和莱州的情况,皇太极也逐渐知晓了。他万万想不到,苏天成有着那么大的手笔,能够搬迁几十万人到登州和莱州,而且这些到登州和莱州的人,身份都是不俗的,特别是江宁营将士的家眷到登州和莱州落户,令皇太极嗅到了危险的信号。登州和莱州的发展,出乎了皇太极的预料。发展的速度很快,人员越来越多,城池也慢慢建立起来了,苏天成凭什么做到了这样的速度,凭什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建设好登州和莱州。情报还显示,大明朝廷,将青州也划归苏天成管辖了。登州距离旅顺是很近的,若是苏天成建设好了水师,攻打过来怎么办。对着地图看了好长的时间,皇太极开始为大清国的防御感觉到头疼了,以前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的,八旗军可以随意入关劫掠,但明军不敢踏入八旗军控制的地域半步。就是守在辽东,也是龟缩在城池里面。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苏天成带领江宁营,拿下了大凌河城,攻打了黑山,而且都取得了胜利,皇太极内心是清楚的,面对江宁营的时候。八旗军没有任何的优势,而且在江宁营的训练之下。大明边军的战斗力明显开始增强了,苏天成在稳固了辽东之后,裁撤看十几万的边军,开始走精兵的路线了,这样可以减少开支,最大限度保证军士的军饷。能够提升战斗力,目前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八旗军对面的关宁锦防线,变成了铜墙铁壁了。一旦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