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还是按照我的想法,这些军官,悉数派到榆林去,加入榆林营,让卢象升大人来训练这些军官,若是他们能够经过严酷的训练,今后慢慢的补充到军官队伍之中去,若是不能够经过严酷的训练,那就只好被淘汰了。”
“好的,大人决定了,下官马上就去办理,这些军官目前也是人心惶惶的,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的安排,下官这就和卢象升大人联系。”“联系的事情,还是我明情况,请求他严格训练这些军官,有一点你要记住,这些军官,不能够留在辽东,必须全部离开辽东,一个都不能够留下来,全部到榆林去。”“大人需要留下的军官,暂时安排到什么地方啊。”“全部进入江宁营军营。”渠清泽离开之后,苏天成陷入了沉思之中。军官的事情解决了,剩下就是祖大寿、祖大弼、祖大乐和吴三桂的问题了,这几个人是关键,一段时间的接触下来,苏天成感觉到了,军官中间的很多问题,还是出在这几个人的身上,祖大寿的认识有些粗狂,对于军官中间的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不是很注意,这就造成了军纪不是很好的问题,而且在祖大寿的内心里面,对于这些事情,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最终对于增强边军的战斗力祖大弼,性格沉稳,但不是军队中间的主官,在祖大寿的领导之下,很少关注这些方面问题,祖大乐的性格直爽,一般不注意军官的建设。问题最大的还是吴三桂,吴三桂的心思深沉,做事情有板有眼,一直都是致力于军队的建设,重点在于培植自身的势力,而且在军中有着很多的心腹,这是不容忽视的事情,苏天成来到了辽东,整顿边军,其实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了吴三桂的力量。如何的处理这几个人的事情,苏天成需要思考的,全部都留在辽东,肯定是不行的,特别是吴三桂,但若是想着将吴三桂带到登州和莱州去,这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依靠着历史上的知识,苏天成知道,吴三桂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如果没有强大的掌控能力,那就等于在身边放了一颗定时炸弹。可苏天成又不得不考虑,将吴三桂放在辽东,问题恐怕是更大的,裁撤了那么多的边军,吴三桂表面上没有透露出出来内心的不满和担忧,吴三桂的想法,都是在内心里面,恐怕在机会成熟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来的。辽东坚决不能够出现波动,这样的情况下,苏天成必须要想办法,让吴三桂离开辽东,或者到大同,或者到榆林,或者到登州,相比较之下,让吴三桂到登州,是最好的选择。如此的情况下,吴三桂和边军的联系,基本被割断了。苏天成是蓟辽督师,对于下去的总兵官,有着调配的权力,一旦做出,这件事情,苏天成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了,因为边军军官的问题,苏天成不得不迅速做出来决定,带着吴三桂离开辽东,直接到登州去,让吴三桂直接进入水师,同样担任总兵官,不管吴三桂如何的厉害,在他的面前,是无法做出来多少小动作的。(未完待续。。)斩杀军官,目的是为了能够提升边军的战斗力,杀人绝不是目的,军官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来说,是无法替代的,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马上要离开辽东的苏天成,重点的目光,还是对准边军军官的。辽东的稳定是不能够动摇的前提,一切的调整和部署,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展开,可苏天成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是有些棘手的。虽然裁撤了大量的边军,绝大部分的军屯户,都直接离开军队了,但边军之中,众多的军官依旧是存在的,军官多了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浪费军饷不说,还会影响到边军的战斗力,特别是以前驻守山海关的边军,估计吴三桂是为了能够笼络住军队,配备足了军官,基本没有什么空额,这在大明军队中间,是非常少见的情况,就算是江宁营,也没有按照明军军官配置的要求,来安排那么多的军官,江宁营注重的基层军官的配置,对于总旗和小旗这类的军官,是非常看重的,但对于卫指挥使机关这一类型的高级军官,反而不要求配备完全,一个卫指挥使机关,有着不少的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等军官,这些军官的配置,追求能干高效的原则,而且地位越高,军饷越多,消耗的银子也是越多的。裁撤边军之后,空余下来大量的军官,他们无所事事,手下几乎没有什么军士了,祖大寿、吴三桂、祖大弼、祖大乐等人,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的,他们不可能自己动手来裁撤军官,只能够是这样放着,加之督师府也没有提出来要求。只是在腊月的时候,督师府斩杀了三十余名军官,对这些军官,形成了巨大的震撼。离开辽东之前,苏天成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他思考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裁撤了十几万的边军,牵涉到的军官,好几千了,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而且这里面很多的军官,都是出身军官世家的。这个任务,落实到了渠清泽的头上。一段时间过去,渠清泽急的头发都要白了。也想不到好的办法。进入厢房的时候,渠清泽耸拉着脑袋。“大人,边军军官的事情,下官实在想不到好的办法,一共有八千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安置啊,下官调查过了,这些军官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