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大明政客 > 第八百一十一章 诧异

连驻守城池,自己都需要协助钱谦益。

这种情况,洪承畴不能够忍受,但辽东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孤掌难鸣,他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当然,最后还是有一条路的,陈新甲的这个作战部署,需要上奏朝廷,需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朝廷会做出来一定的调整。

洪承畴很清楚,自己直接上奏折,是没有丝毫作用的,而且还会给陈新甲和钱谦益口实,一旦他们得知了,自己肯定是要遭遇到训斥的,在朝廷之中,也得不到支持,出现那样的情况,自己在辽东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洪承畴非常爱惜自己的名誉,内心也渴望建功立业,在苏天成身边的时候,这些愿望都是能够实现的,以前也就没有很在意,洪承畴的这种性格,其实是一种非常自我的性格,因为苏天成的能力太过于突出,洪承畴心服口服,愿意跟着苏天成做事情,愿意听从指挥,但面对陈新甲和钱谦益的时候,那就不一定了。

洪承畴的资历,远远强于陈新甲,虽说钱谦益的名气很大,甚至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差一点就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臣了,但钱谦益在朝廷做官的时间太短了,谈不上有什么资历,所以说,在辽东职务最高的几个人,洪承畴的资历是最老的。

朝廷的命令,皇上的圣旨,洪承畴还是要服从的,所谓在其位谋其政,陈新甲既然是辽东巡抚了,负责辽东的一切事宜了,洪承畴就要听从指挥。

到了这个时候,洪承畴总算是领教了陈新甲的本事了,陈新甲刚到辽东的时候,并没有发威,很多的事情,还征询自己的意见,给人一种谦逊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洪承畴向朝廷和苏天成两边,都赞誉了陈新甲,一年时间过去了,这个时候,洪承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苦说不出来。

陈新甲不知不觉就改变了辽东的局势,江宁营在辽东,慢慢的失去了地位,相信这次征伐后金鞑子之后,不少的问题就要暴露出江宁营的军饷问题,江宁营的指挥权问题等等,都会接踵而至,恐怕不等陈新甲开口,就会有人出头了。

洪承畴清楚苏天成的脾气,有些原则性的问题,苏天成是不会让步的,而且苏天成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

气恼之后,清醒过来的洪承畴,翻出了苏天成的来信,仔细看起来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苏天成好像对很多的事情,都有着先见之明,其实在信函里面,对不少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安排,从辽东发展的局势来看,苏天成的这些安排,都是恰好合适的。

洪承畴不甘心,他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开始提笔给苏天成写信了,这封信写得很长,包括辽东的局势,陈新甲所有的安排,江宁营所处的地位,自己的要求等等,全部都写出来了,这方面足足写了两个时辰。

写完之后,洪承畴叫来了身边的亲兵,要求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将这封信送到登州去,一定要亲自交给苏天成大人,而且要在登州等着苏天成大人的回信。

洪承畴特别要求了保密,以前的信函,都是通过特定的渠道送出去的,这一次,洪承畴安排了身边的亲兵,亲自去送信,可见这封信函的重用性了。(未完待续。。)

进入巡抚衙门,洪承畴发现,除开陈新甲、钱谦益,边军所有总兵官、榆林营卫指挥使,都在这里,巡抚衙门不少的官员也在这里,他是和秦三德一起来的,唯独江宁营,只有他和秦三德两人参加商讨。

参加商讨的人不会太多,毕竟是三月,按照陈新甲规划的时间,进攻在五月份正是展开,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当然了,这个进攻时间,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全部算起来,也不超过十个人。

因为是商议进攻后金鞑子的事宜,巡抚衙门戒备森严,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寻常人等是不可能靠近的,辽东作为军事要地,陈新甲到了这里之后,加强了对巡抚衙门以及军营的管理,这样做也是防止有泄密的情况发生。

参与这次会议的人到齐之后,陈新甲肯快开口了。

“诸位,今日我们重点商讨进攻后金鞑子的事宜,相关的准备事宜,本官与钱大人、洪大人、秦公公,已经商议过了,今日重点是落实任务,本官希望,今日定下来所有的事宜之后,诸位都按照要求去做,不得有误,否则本官不会客气的。”

“皇上的圣旨,诸位都是知晓的,后金鞑子猖獗,不仅仅是造反,还成立了所谓的大清国,与我大明王朝分庭抗礼,这等十恶不赦之行为,必须要狠狠打击,如今我辽东将士,斗志高昂,期盼着剿灭后金鞑子,诸位都是辽东的重要官员,至关重要的军官,维持军士的士气,就是你们的责任。士气是我大明军队胜利的最大保障。”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今日诸位齐聚一堂,商议进攻后金鞑子的事宜,就是要统一诸位的认识,按照要求去办事,我等万不能辜负皇上的重托。无比要狠狠的打击后金鞑子,最终剿灭后金鞑子。”

说完这些话,陈新甲看了看众人,大家的神情都很是严肃。

这次的会议,表面上是商议如何进攻,如何部署等事宜,其实就是陈新甲直接做出了,陈新甲是辽东巡抚,本来就需要直接做出来决策,直接拍板。

众人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包括钱谦益和洪承畴,都不会提出来什么异议。

陈新甲开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