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虽然实力强横,甚至可以与大秦扳扳手腕,世人皆以为秦长城只是为了抵御匈奴,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边上羌族的威胁。不过羌族的软实力终究没有大秦强,人口数量比不上大秦,领土资源也比不上大秦。
羌族与秦朝的历史仇恨由来已久,如果光论羌族与华夏族种族之间的仇恨,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的时候。
有传说,夏禹的出身便和羌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羌族的主要活动在现在的河南地区,以龙蛇为图腾。后来夏朝被商朝取代,商人每当祭祀时,就会大肆捕捉羌人作为祭祀品,因而羌人不断西迁。
后来周武王灭商时,其军队中也有羌人加入,有人甚至认为后来经常与周王室通婚的姜姓家族也有羌人背景。因为《山海经》里有记载羌人是炎帝之后,还说羌人是姜姓之祖。羌人在周朝势力逐渐壮大,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义渠国。
直到周末时期,西周故地被封给了秦国,所以之后秦国曾与不同的西戎部族,也就是羌人部族发生过多次战争。秦穆公时期曾经对西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至少八个西戎部落对秦称臣,这段历史后来被称为秦霸西戎。后来的秦国为了东进中原谋取天下,更是将目光投向了边上的羌人的根基,义渠国,二国因此成为了死敌,而羌人也逐渐开始了和中原政权的争斗。最后的结果是义渠国为秦国所灭,于是羌人又开始西迁。
因此,自秦朝开始,羌人在西北休养生息壮大实力的同时不断地在西北地区制造事端,与华夏族形同水火,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汉朝时期。
而大月氏正是处于羌族领土与匈奴领地的正中间,实力远远比不上羌族和匈奴,一直受到两边异族的欺压,只能对大秦称臣以求保护。
因此秦朝西北对外贸易一般都是只与大月氏进行交易,助其发展,对匈奴和羌族都是封锁的状态。毫不夸张的说,若是在西北地区发现一个入境的羌人或者匈奴,立马就会被抓走处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的羌人和匈奴冒着被发现的危险伪装成大月氏的人进入大秦进行货物交易,有单纯只是为了谋生赚钱的,同时也有为了探查情报的。
而拓拔横重主要是为了其部落的发展与生存才冒险从商,但是有个对部落有利的情报送到了面前,他又怎么会拒绝呢?
拓拔横重看着不再出言的石乐瑞,知道这人是在卖关子,到了这个地步,自己不主动大概是不会有答案的,于是问道:
“那不知大人刚才说的对于我拓拔氏有利的消息是什么?”
“若是大人拿出的消息确实物有所值,那在下必定不会让大人白白透露”。
眼见石乐瑞依旧故作姿态,拓拔横重知道这是在向他索要好处。
果然,话音刚落石乐瑞当场就眉开眼笑显得非常热情。
“拓拔兄见外了,不知你可知晓大秦的皇长子扶苏殿下就在朝那啊”。
“嗯?!扶苏在朝那?”
拓拔横重表情凝重,摩挲着下巴的小胡须。
还在年前的时候,靠近大秦的几个羌人部落就有扶苏身处北地郡的流言,只是不知道真假,他们这些商人也有接受到部落高层的指示,看能否得到扶苏的下落,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听到过半点相关的消息,大部分包括他在内的羌商都已经决定放弃了,却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没准备再搜寻消息的他竟意外在此得到扶苏的下落。
“没错,这个消息对你拓拔氏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吧”
“大人如何保证消息的真假,毕竟口说无凭”。
事关紧要,由不得拓拔横重不谨慎。被骗点财物事小,把假消息当成真消息可是会给拓拔氏甚至是党项部落带来麻烦的。若真如此,拓拔横重宁愿白白送一笔财物给石乐瑞,也不愿意被耍得团团转。
“拓拔兄格局打开点,你我都是需要长期合作的,怎会做这等杀鸡取卵之事。扶苏的下落就在其中,你可带回去验明真假”。
石乐瑞从广袖中掏出一张锦帛,锦帛折叠在一起看不到里面的内容。
拓拔横重伸过手想要接过来,石乐瑞又恰巧的收回了衣袖,令拓拔横重捞了空。
“一百两黄金够不够?”
石乐瑞不见兔子不撒鹰,拓拔横重倒也不生气,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何况是自己有求于人。
“呵呵,扶苏公子就只值一百两黄金吗?还是说偌大个党项部落只能拿出一百两黄金?若真如此,不如拓拔兄先回去联合你羌族所有部落先凑凑钱吧”。
“或者,我把这个消息卖给匈奴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得出来石乐瑞并不是很满意这个价格。他之所以选择羌人而不是匈奴人,自然不是因为钱的多少,而是因为匈奴的领地更偏向于北面,等到匈奴下手的时候怕是黄花菜都凉了。所以羌人才是最好的选择,并且羌人应该对扶苏的下落很感兴趣,而能够借此捞点钱自然是越多越好。相反,羌人若是不在意扶苏的下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