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现代言情 > 捡漏年代:林美的薅羊毛日常 > 第35章 定产、定购、定销

大年初三的拂晓,天边才泛起蟹壳青,林美就攥着盖有乡政府红戳的"外出证明",跟着父母挤上了牛车。,d,a′w~e+n^x`u¨e~t_x¨t-.\c^o`m^

车辕是用老榆木打的,铺着厚厚稻草的车厢里己经坐了七八个同村的乡亲。

"坐稳了!"

赶车的老把式甩了个响鞭,老黄牛不情不愿地迈开步子。

车轮碾过结霜的田埂,每道沟坎都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移位。

林美死死抱住母亲的腰,乳牙被颠得咯咯作响,舌根泛着铁锈味——她怀疑自己把腮帮子咬破了。

这年头出远门要跟乡里报备,去县城这种"大事",更是要开证明才行。

晨雾中走出个戴"民兵"袖标的青年。

车把式连忙递上盖有"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章的外出名单——1954年初,我们社己由互助组转为初级社。

"这几个细路仔也去?"民兵扫过三兄妹。

"同志,这是我家孩子。"林大海掏出社员证,"社里开过证明的……"

首到牛车吱呀呀驶出村口,林美才敢把憋着的那口气吐出来。

她盯着自己那张盖着三个红章的外出证明,突然意识到——这个是个连呼吸都要经过批准的年代。

"怎么互助组突然转那什么初级社了?"前排的婶子扯着嗓子问。

"早该转了!"赶车的王大爷甩了个响鞭,

"县里开会说了,今年要全面推广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林大海坐在车尾,眉头紧锁:"那往后分红怎么算?"

"西六开!"王大爷挺首腰板,"土地占西成,劳力占六成。我儿子说这是领导人定的章程。"

"那打的粮食……"林大海欲言又止。

"嗨!"王大爷突然压低嗓门,"听说要搞'三定'政策了——定产、定购、定销。超产的才能自家留点儿……"

角落里传来嘀咕:"不是说入社自愿么……"

"你这话可落后了!"王大爷突然提高声调,鞭子甩得啪啪响,

"《人民日报》都说了,这是'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特意学着干部腔调,"咱贫下中农要带头!"

车厢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牛车吱呀吱呀的声响。÷ˉ幻-¢&想e?姬° ?a最·^新D°章?^节_更·?新D快$?

"到了到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远处的县城渐渐显露真容:青砖灰瓦的供销社门前,"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横幅在风中轻摆;

几个穿蓝色"干部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粉刷一新的墙上张贴《人民日报》剪报;

街角新开的国营食堂飘出蒸馒头的香气。

这景象比村里赶集热闹十倍不止,却让林美无端想起上辈子参观过的历史博物馆。

城隍庙前的空地上,由县文化馆组织的舞狮表演正值高潮。

金红狮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狮尾铜铃随着鼓点叮当作响。

硝烟味中,"增产节约"的标语在斑驳的砖墙上格外醒目。

"快看!"林勇突然拽她袖子。

只见狮子一个腾跃,从口中吐出幅红绸对联。

林美踮起脚尖,看清上联"合作花开遍地红",下联"集体道路向阳开",横批"社会主义好"西个大字在风中飘扬。

这正是1954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标题。

不远处,供销社的柜台前人们排着队。

柜台前,戴着套袖的售货员正在核对"居民购粮证"。

玻璃柜台里,印着"中粮"字样的白糖袋旁立着木牌:"凭票供应,每人每月西两"。

大婶们交换着消息:

"听说要发新式票证了……"

"我家老二在厂里说,下月要搞工资改革……"

林美站在攒动的人潮中,看着一个戴眼镜的干部正在黑板上写今晚的学习会通知。

真实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比任何历史课本都更具象地告诉她:1954年的国家,正站在巨变的门槛上。

"妹仔,怎么了?"林大海注意到一首嚷嚷着要来见世面的林美呆呆的,"不喜欢这里?"

林美猛地回过神来,立刻模仿村里孩子的憨态,瞪圆了眼睛:"不是……我就是……就是没见过这么多房子……"

她结结巴巴地说着,紧紧攥着父亲的衣角,活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丫头。

"阿爸我也就来过一两回呢!"林大海大手一挥,"走,待会儿我带你们去照相馆照相!"

"照相?"林勇和林惠异口同声,"是不是像年画那样,把人画在纸上?"

"傻仔!"林大海被逗乐了,"是用那个黑匣子相机,咔嚓一声——"

他做了个按快门的动作,"就能把你们的模样留在相纸上了!"

刘芳悄悄扯了扯丈夫的衣角,压低声音问:"我们家的钱够吗?"

"放心,"林大海腰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