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岸边的灯火,和旁边不时驶过去的船只,耳边听着美妙的琵琶曲,滕锦泽不由得感叹道:“天上人间,名不虚传啊!”
贾不凡沉浸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过了一会才慢悠悠的说道:“是啊,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w?d-s-h,u`c^h·e.n·g,.\c¢o/m~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这个人一生不太得志,唯有这首诗写得最好。”
滕锦泽没有听明白贾不凡话里的意思。这些年来虽然他有时也喜欢附庸风雅,但他哪里敢和贾不凡讨论这些啊。正在焦急之际,一个长相秀丽的中年美妇端着一个托盘,脚步轻盈的走了过来,向滕锦泽和贾不凡说了一串当地话,似燕声呢喃,又似珠落玉盘非常好听。`x~q?u·k?a_n.s.h¢u*w-u/.-c?o′m!
贾不凡和滕锦泽是洋鬼子看戏傻了眼,一句也听不懂。应一伟走了过来笑着说:“二位老板,这位是船老大的妻子,刚才是在向你们介绍她亲手制作的几样小菜!”
二人一起大笑,把那个老板娘的脸也给笑红了:“二位老板,请不要见怪,其实我满会讲普通话滴,我看你们是外地人,才故意说我们当地话,就是为了给客人增加一点笑声。”
这家人倒是很会做生意,也很懂得客人的心理。`l^u_o¢q`i\u.f_e?n¢g~.¢c^o¢m′贾不凡暗暗的佩服这里的人,个个都是做生意的好手。怪不得这里的经济发展得这么快,除了政策的原因之外,也与这里人超前的经商意识有很大关系。
付光国打开了一瓶酒,给贾不凡和滕锦泽一人斟上了一杯。酒呈琥珀色,香味扑鼻,一看就知道是不俗之物。
“呵呵,我们今天喝的这种酒,是地道的女儿红。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去年嫁女时,因我未能前去贺喜,专程给我送来的。平日里舍不得喝,今天咱们就尝尝它的味道怎么样,是不是像传言那么邪乎?”
听到滕锦泽的话,贾不凡也来了兴趣,他也曾听过有关女儿红几个版本的传说,也在京城的酒店里喝过这种酒。但是很失望,感觉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酒的度数低之外,还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端起酒杯浅尝一口,入口感到非常绵软,细细品来又有甜、酸、辛,涩等味道,越品越感到其中的滋味妙不可言。
喝着酒,滕锦泽讲起了女儿红的来历,把贾不凡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中:“从前,有个裁缝师傅,娶了妻子就想要儿子。一天,裁缝发现妻子怀孕了,高兴极了,兴冲冲地酿了几坛酒,准备得子时款待亲朋好友。却不料,他的妻子却给他生了个女儿。”
“当时,社会上的人都重男轻女,裁缝师傅也毫不例外。他气恼万分,就将几坛酒埋在后院桂花树底下了。”
“光阴似箭,女儿长大成人,生得聪明伶俐,居然把裁缝的手艺都学得非常精通,还习得一手好绣花,裁缝店的生意也因此越来越兴旺。裁缝一看,生个女儿还真不错嘛!于是就决定把她嫁给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高高兴兴地给女儿办婚事。”
“成亲之日摆酒请客,裁缝师傅喝酒喝得很高兴,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埋在桂花树底下的几坛酒,便挖出来请客。结果,一打开酒坛,香气扑鼻,色浓味醇,极为好喝。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酒叫为“女儿红”酒,又称“女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