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盛夏,渤海湾上空乌云密布。.求′书+帮, ~追′嶵,鑫~璋-结.一架造型前卫的战机在雷暴间隙中若隐若现,它的菱形机身完全不同于现役的任何舰载机。林致远站在辽宁舰的舰岛上,手中的望远镜始终没有离开那架正在进行最后测试的隐身舰载机。
"风速25节,能见度良好,可以着舰。"塔台传来清晰的指令。
这架被内部称为"海影-20"的战机缓缓降低高度,机翼完全展开。与普通舰载机不同,它的着舰速度比歼-15低了近50节,这得益于林致远团队研发的新型增升装置。
"着舰成功!"随着阻拦索稳稳拉住战机,甲板上爆发出一阵欢呼。
林致远快步走向刚停稳的战机。+6\k.a!n?s¨h\u,._c¢o/m+飞行员推开座舱盖,脸上写满了兴奋:"林总,涡扇15的表现太出色了!推力比AL-31大了30%,油耗还降低了15%。"
沈云舒带着技术团队立即围了上来,开始检查机体状态。她轻轻抚摸着机身上特殊的隐身涂层——这是她和叶小满花了三年时间研发的成果,能吸收90%的雷达波。
"美国人绝对想不到,"叶小满拿着检测仪器说道,"我们的隐身涂层比他们的还要先进一代。"
此时,太平洋另一端。五角大楼的会议室里,CIA局长正在向国防部长展示一组卫星照片:"中国人在辽宁舰上测试的新型战机,初步判断具备隐身性能。-墈?书^君/ !庚~新.最*快?"
"这不可能!"一名空军将领拍案而起,"他们的发动机技术至少落后我们二十年!"
"先生们,"国防部长阴沉着脸,"看来我们严重低估了那个叫林致远的中国人。"
回到沈飞的试飞中心,林致远正在主持一场关键会议。墙上挂着"海影-20"的全尺寸图纸,每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舰载机的折叠机构还需要优化,"王继阳指着机翼部位说道,"现在的展开速度比设计要求慢了0.8秒。"
林致远点点头:"让材料组重新设计铰链机构,用我们新研发的钛合金复合材料。"
会议室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林凌云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加密文件:"爸,青岛那边传来好消息,核动力航母的电磁弹射器测试成功了!"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意味着"海影-20"未来将可以首接从核动力航母上弹射起飞,作战半径将再增加300公里。
"继续工作吧,"林致远微笑着对团队说,"等我们的隐身舰载机配上核动力航母,美国人在西太平洋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三个月后,珠海航展。当"海影-20"以双机编队低空通场时,全场观众都站了起来。解说员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
看台上,各国武官的脸色精彩纷呈。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小声对助手说:"中国人的进步速度太可怕了,这架战机至少领先我们的苏-57半代。"
美国观察员则立即拨通了卫星电话:"立即报告华盛顿,中国人的隐身舰载机不是模型,是实实在在的作战飞机!"
航展结束后,林致远站在跑道上,望着正在降落的"海影-20"。夕阳将战机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道路,漫长却充满希望。
"致远,"沈云舒走到他身边,"刚收到消息,江南厂己经开始切割福建舰的第一块钢板了。"
林致远望着天边的晚霞,轻声说道:"让美国人继续他们的航母优势论吧,很快他们就会明白,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两个大国。"
远处,又一架"海影-20"腾空而起,它的尾焰在暮色中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如同出鞘的利剑,首指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