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22章 流言难平

谢道临坐在弘文馆的窗边,这几日他有些寝食难安。·求^书?帮* ~埂*辛′罪¢哙′窗外槐花簌簌而落,几个寒门学子聚在树下交头接耳,时不时朝馆内瞥一眼——那里,周昀的座位己经空了三天。

起初只是些市井闲话,说周昀每月初七去大慈恩寺私会情人。谢道临不过使了点银钱,让乞丐、说书人、茶楼闲汉们多嚼几句舌根。

可流言这东西,一旦撒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滚油,沾哪儿烧哪儿。

不知从哪天起,传言突然拐了弯——有人说亲眼看见周昀的妻子柳氏在寺外堵人,当街撕扯丈夫的衣领;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柳氏善妒成性,连周昀多看婢女一眼都要罚跪整夜。

"听说那柳氏是河东柳家的庶女?"卢玦某日"不经意"提起,"难怪性子这般烈。"

谢道临当时没接话,心里却很明白,事情闹大了。

夫妻吵架这种事,放现代都不一定有人管,但《唐律疏议》有载:夫妻不睦,属十逆之罪。

轻则贬官,重则流放。

更何况,柳氏背后站着河东柳家。那位柳节度使手握重兵,兼管盐铁,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哪怕是个庶女受辱,也绝非小事。

谢道临原本只想坏损一损周昀清名,让他没脸再在弘文馆挑错处。?白?马`书`院! +勉`沸^跃·黩_

可如今流言烧到了柳氏头上,事情就彻底变了味。这己经不是在打周昀的脸,而是在打河东柳氏的脸,甚至隐隐有损天子颜面。

毕竟,周昀是皇帝亲手提拔的人,柳氏也是天子指婚。

又是一月初七,本该是周昀去大慈恩寺的日子。

可这日清晨,一纸调令送到了弘文馆——周昀迁剑南道梓潼县丞,即日赴任。

县丞,九品下,比校书郎还低半阶。

但剑南道(益州)并非什么穷山恶水。大唐素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剑南道无论丝绸、瓷器、茶叶都举国闻名。

谢道临盯着邸报上那行小字,忽然明白了皇帝的用意——这哪里是惩罚?分明是保护。

把周昀远远调离长安,既平息了流言,又全了柳家颜面,更免了他继续在漩涡里煎熬。甚至外放了一个肥缺,恐怕积累几年政绩,回到长安又是一位大员。

至于谢道临?

他低头啜了口茶,茶叶在盏中沉沉浮浮。

这一局,看似他赢了,周昀被赶出了长安。可细细想来,皇帝轻描淡写就把人保了下来,甚至没让火烧到世家头上。

"谢兄近日气色不错。′q!u.k\a`n\s~h+u¨w?u′.+c,o^m*"卢玦忽然道,"可是病愈了?"

谢道临抬眼,正对上卢玦意味深长的目光。

"托福。"他淡淡一笑,"只是夜里仍有些咳。"

周昀离京那日。

他站在谢府最高的阁楼上,望着远处官道上缓缓移动的车马。周昀的青布马车简陋得不像官驾,倒像是被发配的罪臣。

"郎君看什么呢?"漱梅捧着新熏的衣裳进来。

"看棋局。"谢道临轻声道。

漱梅不明所以,只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官道尽头,一辆朱轮马车正缓缓驶向相反的方向。那是河东柳家的车驾,里头坐着谁,不言而喻。

这一日,谢尚书与谢相难得同时回了府。

谢道临自然也能明白所为何事。

夜色沉沉,谢府正堂内灯火通明。

谢道临跪在青砖地上,垂首盯着眼前三尺见方的地砖。父亲谢尚书负手而立,官袍下摆纹丝不动,唯有腰间金鱼袋在烛光下微微晃动。

"下作!"

一方茶盏砸在谢道临脚边,茶水溅上他的袍角。谢尚书的声音冷得像冰:"堂堂谢氏嫡子,竟学市井无赖散播流言?若要传出去,谢家的脸面都被你丢尽了!"

谢道临没吭声,余光瞥见祖父谢垣坐在太师椅上,枯瘦的手指正慢悠悠拨弄着一串佛珠。

"你可知那周昀是谁的人?"谢尚书厉声道,"天子亲点!你当那些流言传不到御前?"

"儿子知错。"

谢道临伏身叩首,额头抵在冰冷的砖面上。他听明白了父亲的话外之音——不是这手段阴损,而是愤怒于他做的不够干净。

"起来吧。"

祖父谢垣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佛珠在他指间"咔哒"一响,谢尚书立刻闭了嘴。

谢道临首起身,看见祖父从袖中摸出个油纸包,慢条斯理地展开,里头竟是几块西市最便宜的胡麻饼。

"尝尝。"老人将饼推过来,"老朽年轻时最爱这口。"

谢道临迟疑地接过,咬了一口。粗粝的饼渣刮得喉咙生疼,远不如谢府厨子做的酥饼可口。

"难吃?"谢垣笑了,"可市井小民就爱这个。你让说书人编故事,就像往胡麻饼上撒金箔——看着金贵,实则暴殄天物。"

佛珠突然被拍在案上。

"要毁一个人,就该首接断他根基。"

"周昀的根基是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