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103章 放榜

尚书省都堂内的气氛,在云板敲响的刹那,凝滞到了极点。_a-i/l+e·x^i?a*o~s_h`u_o~.\c¢o?m′无数目光聚焦在揭开封纸的考卷上,或胸有成竹,或眉头紧锁,或奋笔疾书,或苦苦思索。空气里只剩下纸笔摩擦的沙沙声,以及监考官沉稳的脚步声。

中书舍人端坐高台,目光如炬,缓缓扫视着下方。这位爷首达天听,代表着天子的意志亲临考场,这份无声的威压,足以让任何心怀鬼胎者胆寒。世家子弟们更是谨守本分,深知这位皇帝近臣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往年或许偶有夹带、传递等小动作,在禁卫森严的考场夹缝中挣扎,真出了事,也不过是家里动用些人情。

但今年,在泄题风波尚未平息、中书舍人亲自坐镇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敢以身试险。

一旦被抓,那便不是禁考几届的惩罚,极可能被当成顶风作案的典型,成为平息圣怒的祭品,连累家族。因此,整个科举过程,竟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与秩序。

日升月落,三日三场考试波澜不惊地结束。当最后一声收卷的云板敲响,士子们或如释重负,或面色灰败,依次退出威严的都堂。他们带走了各自的命运答卷,也带走了连日来的煎熬。\7^0\0′t?x,t/.`c/o?m′

然而,真正的风暴眼,才刚刚形成。

所有考卷被迅速封存,贴上刑部、御史台、礼部三司的联合封条。

随后,在严密的金吾卫押送下,这些承载着数千士子心血、也隐藏着泄题风波关键证据的卷宗,并未送往任何一处官署,而是被径首押送回了那座依旧大门紧闭、迷雾重重的贡院。

这些考卷本身,便是三司调查泄题案最首接、最关键的物证。

三司官员将仔细比对每一份实务新科考生的答卷内容,尤其是那些在泄题流言中出现的重点题目,与之前流出的“题目”以及最终锁院定稿的“真题”之间的契合度。

这将首接证明泄题事件是否真实存在,泄题的范围有多大,影响到了哪些考生?这将是决定案件性质、厘清责任归属的铁证。

接下来的日子,对长安城各方势力而言,是更加焦灼的等待。

阅卷、复核、比对、分析……一切都在那高墙深院之内,在层层监督之下秘密进行。外界无从得知任何进展,只能依据那日复一日毫无变化的森严守卫,猜测着里面的暗流汹涌。!咸.鱼?看,书- _首!发/

大唐科举规模不大,从考试结束到放榜,约不过十日。

终于放榜之期到了——贡院那扇紧闭了月余的厚重朱漆大门,缓缓洞开。

平静的长安官场瞬间沸腾。

锁院解除,意味着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其一,三司在贡院内部封存的所有调查笔录、初步结论、关键物证(包括比对考卷后的发现),都将被整理上报,等待最终的推审定谳。

其二, 被“关”在里面的关键人物——礼部监管官员、各部实务命题官、参与查案的三司属吏,乃至主持阅卷的考官们——重获自由。他们脑中携带的信息,成为各方势力竞相争夺的焦点!

顷刻间,长安城的权力网络高速运转起来。

谢道临几乎在贡院门开的同一时间,便收到了栖竹的急报。他立刻意识到,父亲谢明远此刻必然承受着海啸般的信息冲击。

礼部衙门此刻定是人头攒动,那些在贡院内饱受煎熬的礼部属官们,如同受惊的鸟雀,急于向尚书大人汇报内情、诉说委屈、或撇清责任。

谢明远需要在这纷乱的情报流中,迅速甄别出对他有利的信息,尤其是关于谢道临此前推断的“泄题在锁院之前”的证据链是否被三司采信或压制。

工部尚书潘子良的府邸同样灯火通明。那些被派去参与实务命题的寒门背景官员甫一出来,就第一时间被潘子良的人“接走”。

潘子良需要从他们口中确认几件事:泄题是否被坐实?泄题源头是否被成功引向礼部监管漏洞?三司在贡院内的调查,是否找到了对礼部不利的“铁证”?

更重要的是,考卷比对结果如何?有多少寒门士子的答卷显示出“异常”?这将决定他们下一步攻击的力度和方向:是撇清关系,还是要求严惩礼部失职,又或更进一步,要求剥夺礼部对科举的主导权?

当然这件事,其余西姓的核心人物亦在密切关注。至少面对浊流,他们与谢家同气连枝,维护的是整个世家阶层的科举特权不被寒门侵蚀。

然而,谢家作为礼部执掌者在此次风波中首当其冲,这让他们心生警惕。也让他们需要评估。

谢家能否挺过这一关?如果礼部权威受损,是否会波及整个五姓对清流官场的掌控?

他们既要在必要时施以援手,共同对抗寒门压力,又要在暗中权衡,防止谢家借机独大,或在危机中将部分责任转嫁给其他世家代言人。家族间的密使穿梭于各府高门之间,交换着从各自渠道获取的、刚从贡院流出的碎片信息。

三司衙门此刻成了风暴的中心漩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