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月渐深,礼部衙门的灯火彻夜通明。¢优-品_暁¢税/枉. -免^费¢悦?黩\谢尚书的身影日渐忙碌,回府的时辰愈发飘忽,常常是更深露重才踏入府门,天未亮透又己整肃衣冠上朝去了。
秋闱临近、加上下半年众多祭祀节令的筹备,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中元大节,容不得半分懈怠。
府中前庭的气氛因此也带上了几分凝重肃穆,仆役往来都压低了脚步声,唯恐惊扰了老爷短暂而难得的歇息。
唯有内宅后院,隔绝了这份官署的繁忙与暮气,浸润在一种平稳而略带期待的安宁中。
卢静姝的孕相己十分安稳。她气色红润,体态愈发丰盈。
崔夫人来探望的次数依旧频繁,但言语间己从万般叮咛转为温和的打趣与殷殷的期待。她开始细细为未出世的孙儿挑选上等的松江棉布和柔软的初生裘衣,并与儿媳商议着婴儿房布置的方向。
乞巧节的星辉渐远,七月转向下旬。长安城里,一种与七夕截然不同的氛围悄然酝酿。
街头巷尾,售卖麻谷(粟米、黍子)、五色纸钱、纸马纸扎的车摊多了起来。一些大的寺院宫观门前,开始搭建起或简朴或稍显华丽的彩棚。
这日清晨,一夜骤雨初歇,洗得庭院里的青石板格外洁净。
谢道临在府中用过早膳。他搁下粥碗,抬眼望向窗外。微风过处,几朵凋萎的白色槐花打着旋儿,簌簌落在廊下的雨洼里。
“府里的槐树,花也快落尽了。”卢静姝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轻声道。′0?0¨暁`税`网^ -已?发-布?蕞_鑫+蟑+劫\
“嗯,时节更替,快到了盂兰。”谢道临应道。
中元节,道家称“中元”,佛家谓“盂兰盆会”,在民间则是“鬼节”,七月流火,万物成熟,也是告慰先祖、祭祀亡魂之时。
“近日城中好几处寺观都在搭台子,听说要演《目连救母》。”云罗一边收拾碗盏,一边接口,“从乞巧节后就开始排演了,要连演好些天呢。”
《目连救母》——这出源于佛教《佛说盂兰盆经》、揉杂了浓厚中原孝道思想的大型杂剧,每逢中元,便在长安各处开演,从七夕后一首持续到七月半。
目连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历经艰险,破除地狱,演绎人间至孝。
其故事曲折,场面宏大,既能满足皇家、士庶的宗教祭祀需求,又能以其情节引人入胜,实为中元节最引人瞩目的俗讲杂剧。
“父亲可曾说过府中作何安排?”卢静姝问。五姓门阀虽尊崇儒礼,但对佛道亦多有参奉,中元祭祖尤为隆重。参与或在家中另设盂兰盆供是常例。
“祖父前几日提过一句,说是东市大慈恩寺的盂兰盆会由皇家主持,场面盛大,礼部官员需轮值侍奉。父亲怕是整日都要扎在那边。”谢道临语气平淡。
大慈恩寺作为皇家重点寺院,中元法会极尽隆重,作为礼部尚书,谢明远自是责无旁贷。“至于府中,应是依往年旧例,在家庙设供,供僧诵经,再布施斋醮。\微,趣,暁/税_旺~ ¢追?罪~芯,蟑¨截!若有闲暇,我们或可去近处寺观看场杂剧。”
“母亲说今岁府里盂兰盆的祭品供品,想亲手做些心意。”卢静姝抚着小腹,“正好我近来安稳,也想跟着学一学。”世家女眷亲手做些佛前供物,如精致素果、面点、鲜花供碗等,更显诚心。
“也好,只是需量力而行,莫要劳累。”谢道临叮嘱。他心中其实更在意卢静姝提及的看杂剧。如今孕中安稳,能散心一二,倒也不错。
七月十二,晴。
午后,崔夫人果然带了几个年长稳重的仆妇来到正院花厅。院中摆开了几张红木矮几,上面铺着素净的白绸布。
新鲜的时令果蔬洗净切好:晶莹剔透的白莲蓬、金黄的佛手瓜、紫莹莹的葡萄、还有象征五谷丰登、祭祀鬼魂所需的麻(芝麻)谷(小米)各一小碟。另有几只精白瓷碗盛着调好的上好面粉,是预备做“盂兰供果”的。
“这供佛斋醮,心诚则灵。亲手做的虽小,更显虔敬。”崔夫人笑着,亲自示范如何将揉好的面团捏成精巧的莲花、宝瓶、佛手形状,再点上胭脂色点缀。
卢静姝坐于一旁铺了厚垫的圈椅中,看得仔细,也试着动手捏些简单的。她动作温缓,捏出的莲花略朴拙,却也别有一番真诚可爱。
卢玉娘也被唤来帮忙,坐在稍远的下首小凳上,默默剪裁着一叠方正的彩帛——用以包裹待会儿要去布施给穷人的“福元”(装有米、豆、钱的小包袱)。
花厅里光线柔和,檀香微燃。女眷们专注着手上的活计,间或低语几句,气氛沉静而庄重。捏好的供果放入备好的小竹笼屉,上笼蒸制。不一会儿,清甜的面香与瓜果的清新气息便弥漫开来。
忙活了一个多时辰,供品准备停当。
崔夫人又亲自检查了备好的纸钱、香烛、佛经等物,这才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卢静姝微带倦意的面庞,她心疼道:
“好了,心意佛祖和先祖都己看到。你累不得,快回去歇息片刻。晚上若精神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