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控制火候”的方法,林羽成功地解决了烟熏悖论。肉类在第一阶段获得了足够的烟熏风味和杀菌效果,在第二阶段则被缓慢脱水,肉质变得干硬而富有韧性。他将熏制好的肉类切片品尝,肉质紧实,烟熏味浓郁,而且没有丝毫发酸的迹象。
他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统计,发现经过这种方法熏制的肉类,其熏制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虽然时间增加了一倍,但肉类的保质期却提升至1个月!这意味着他可以更长时间地储存肉类,大大缓解了食物短缺的压力。
他将这次“烟熏悖论”的解决方案,包括“分段控制火候(先浓烟后余烬)”的关键技术,以及“熏制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保质期提升至1个月”的喜人数据,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生存困境,并最终找到创新解决方案的真实写照。
这次对烟熏肉类技术的改进,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食物保存技术的精细化和系统化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学会了通过精妙的火候控制,来平衡效率与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这种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了他在这片末世中的生存能力,也为他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食物危机提供了更强的保障。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长时间的熏制意味着需要持续的燃料供应,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更高效、更节能的熏制方法?比如,利用山洞内天然的通风系统来辅助烟熏,或者研究不同树木燃烧时产生的烟雾特性,选择更适合熏制的木材。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肉类之外的其他食物的烟熏保存问题。他知道,不同食物的质地和水分含量不同,可能需要不同的熏制参数。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食物保存方案,以确保粮食储备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构建一个独立的、与生活区隔离的熏制室,那将是更安全、更专业的熏制保障。他对烟熏技术的深入探索,也预示着他将在“日常耕耘”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和突破,以应对末世中无尽的挑战。
喜欢末世种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