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舍辛斯卡娅的府邸,斯大林和中央委员会惊慌失措,他们赶紧让列宁终止休整,立刻回来。,微.趣~小`税_ ¨已^发*布_蕞*歆′璋/洁!“我们能夺取政权,”斯大林说,“但前线的战士、省份和苏维埃都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斯大林立刻前往陶里达宫向奇赫伊泽及苏维埃保证他们不会这么干——但是,堤坝已经溃垮,革命的洪流已经势不可当。
当列宁还在前来彼得格勒的列车上时,斯大林听说,司法部长帕维尔·佩列韦尔泽夫拿出了列宁收受德国资金的证据,并指控这位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为“叛徒”。帕维尔·佩列韦尔泽夫的指控有的放矢,并不完全是胡编乱造。斯大林赶紧来到陶里达宫,试图说服他的格鲁吉亚老乡奇赫伊泽把这件事压下去。奇赫伊泽同意了,但为时已晚。
7月4日凌晨,列宁冲进了克舍辛斯卡娅的府邸。“你们会为此付出代价!”他对党内的鲁莽分子大吼道。
在这个阴沉的早上,40万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空荡荡的大街。很快,载着2万名武装海军的舰队也抵达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在乐队的伴奏下,这些趾高气扬的水兵带着他们的女朋友在大道上耀武扬威,恐吓行人。~嗖¢艘`暁^税`蛧? /追·醉^歆·璋-节?“到处都是水兵和衣着暴露、穿着高跟鞋的女士,”斯大林回忆说,“街上一片欢腾。”水兵们在克舍辛斯卡娅的府邸前聚集,他们要求领袖出来说话。列宁在哪儿呢?列宁在府邸里,最后他对水兵们发表了演讲,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在2万名基洛夫工人的怂恿下,这些水兵又来到陶里达宫,想要把那些令他们失望的苏维埃成员找出来。场面十分不堪。[5]不过,下午5点的时候,老天开眼了:大雨冲散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人群四下散去。忠诚的伊兹梅尔近卫团释放了被围困的苏维埃代表,但苏维埃放弃接收政权并支持临时政府的事实已众人皆知。列宁和沮丧的布尔什维克党只好退守。“七月事件”就此告终。
克伦斯基渐渐赢得了人心,他稳住了临时政府,并想把布尔什维克党一网打尽。虽然斯大林竭尽全力游说,司法部长佩列韦尔泽夫依然亮出了列宁收受德国资金的证据。很多士兵听说列宁“叛国”,都动摇了。
7月5日拂晓,政府军冲进了《真理报》编辑部。就在几分钟前,斯大林掩护列宁离开了。当天晚上,炮兵和8辆装甲车包围了克舍辛斯卡娅府邸,但布尔什维克党并不准备直面冲突。~幻.想/姬+ ?勉_废`岳+黩`斯大林赶回布尔什维克党的另一个据点彼得保罗要塞,“说服水兵们不要挑起战事”;他又回到克舍辛斯卡娅府邸,进进出出,试图说服双方克制,不要导致屠杀发生;他来到陶里达宫,向奇赫伊泽和采列捷利求情:只要布尔什维克党主动交出官邸和要塞,政府军就不必开枪杀人。采列捷利同意了:“斯大林迷惑地看了我一眼,离开了。”7月6日,克舍辛斯卡娅府邸中的500名布尔什维克党人撤离。紧接着,斯大林又回到彼得保罗要塞,敦促那里的党员撤离。
斯大林不知疲倦地解决了困境,这让列宁颇为欣赏。“(然而,)由于他们灾难性的失败,”来自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社会主义记者约翰·里德写道,“他们失去了民心。缺乏组织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退到了维堡区,而政府展开了对他们的大追捕。”
35岁的克伦斯基——当时唯一能够团结左派和右派的人——再次手握总理大权。反讽的是,克伦斯基是列宁就读的辛比尔斯克学校校长的儿子。他是个“言语灼烈”的演讲者,“会突然挥舞拳头,嘴唇抽搐,就像一个被附体了的梦游者”。克伦斯基的司法部长下令逮捕列宁。[6]
布尔什维克党再次面临分崩离析。列宁正在逃亡。斯大林负责他的个人安全。
* * *
[1] 在此之前,迷人的布尔什维克女党员亚历山德拉·科隆泰刚刚把列宁用词激烈的《远方来信》交给不听话的斯大林和加米涅夫。即便得知列宁正在归途的消息,斯大林也依然拒绝发表这篇文章,或想要删减它。他说这篇文章“差强人意……脱离实际”。在文中,列宁号召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夺取政权,却又没有阐释他为何认为俄国可以跳过马克思主义国家的第一阶段,而直接进入第二个阶段——“向社会主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