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其他 > 战国杀 > 第9章完结

在战国初期,与齐国争雄的是三晋中的魏国。-第¢一,墈*书¢枉+ ¢蕞`歆?璋.结+埂+新?筷+相比于齐国的水到渠成,先天不足的魏国能够走上争霸的擂台,经历了怎样一番艰难历程呢?

3 想当群主先炒作

三家瓜分晋国,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魏家无疑摸了一手烂牌。魏家占据的地盘,被赵、韩两家夹在中间,西面是秦国,东面有齐国的附属国,南面还有楚国,相当于被六大国“画地为牢”。生于忧患,笨鸟先飞,魏国要想在群雄的“围观”中立足,只有建立强国一条道路。

另外,魏斯还有一个不可告人、又时时露出端倪的野心。在三家分晋时,魏家已经位列三晋之首,因此自诩为晋国的正统承继者。跟田氏独占齐国不同,晋国是三家一起瓜分的,“独立”以后的韩、赵、魏级别平等,实力也大致相当,最多也就算是一个小QQ群,老魏偏偏一口咬定自己是群主。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魏斯始终抱定“一统三晋”的大志,希望将来某一天,魏国完全取代晋国,成为北方强国。

魏斯的理想不可谓不宏大,但没有国家的强盛,不仅“统一”是空谈,自己的脑袋都可能会像智伯一样,成为别人菜桌上的酒杯,那就真成“杯具”了!

面对浪花翻腾的黄河,登上正卿宝座不久的魏斯大吼一声:“努力……奋斗……”吼出来容易,但该从哪里开始呢?抢地盘——找打;扩军备——没钱;增赋税——百姓不干。¨卡¨卡/小+说-徃· ′追_最?鑫`彰.节*魏国该向何处去?

魏斯还在苦思冥想,不远处却传来朗朗读书声,应该是一个私立学校。奇了怪了,如此战乱不堪,谁还在致力于教育事业?魏斯很吃惊,一个叫卜子夏的人却很淡定:这学校是我办的。

敢在西河设教的卜子夏不是一般人,他不仅是孔子门生,还是公认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名字见诸《论语》多个篇章。凭空跳出一个卜子夏,真是天助我也!魏斯没有什么好犹豫的,当即拜卜子夏为师。在魏成的引荐下,魏斯又拜卜子夏的学生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史称“河东三贤”。

作为老师,卜子夏等人希望儒家的思想能够在魏国发扬光大,因为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温文尔雅”的儒家已经很久没有接业务了。`欣¢纨_夲/鰰~占+ ¢首~发*作为学生,魏斯想找到一个强国的突破口。那么,老师会怎么教导学生呢?《战国策》没有写,《资治通鉴》没有写,《史记·魏世家》也没有写。

不过,《史记·乐书》写了一件事:卜子夏与魏斯谈音乐。

魏斯向卜子夏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听古乐时忍不住打瞌睡,听郑、卫的音乐则能够废寝忘食,同样是音乐,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卜子夏认为,“音”与“乐”是不一样的。古代的“乐”整齐划一,“始奏以文,止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令人得以修身养性。今天的“音”不仅杂乱无章,而且“奸声以淫,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猱杂子女,不知父子”,轻者令人沉迷,重则丧失人格。

“音”与“乐”的这种天差地别,是各自的渊源所决定的。“乐”是“德音”,必须在“大当”、“大定”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大当”是指“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祅祥”;“大定”是指“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有了“大当”和“大定”,才开始“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从而产生“乐”。与之相反,“音”是“淫于色而害于德”,特别是以郑、卫、宋、齐四国为代表。

儒家喜欢扯,卜子夏有过之而无不及。照他的说法,“乐”是主旋律,“音”是《民族风》。

不过,卜子夏后半截总算说到点子上了。他告诫魏斯,“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