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面对一位圣贤,魏惠王更像是一个追本逐利的商人。?c¨h`a_n~g′k′s¢.+c~o/m_孟子教导他说:“如果君主只知道为国谋利,那么上行下效,大夫只会为家谋利,百姓则为自己谋利,大家都无利不起早、有利不睡觉,天下就岌岌可危了。”魏惠王点头称善,却不知是否会反思,魏国所以会被大国孤立,就是因为将可见的利益看得太重,忽视了看不见的、更长远的利益。
有一次,魏惠王对孟子坦承,在治国方面有一种“事倍功半”的困惑。他举了一个例子:河西受灾时,便将灾民迁到河东安置,又从河东输送粮食到河西。河东受灾时,也是这么办的。即便如此,魏国的人口也没有增加。
再看看诸侯的国君,他们并不见得比我更用心,但国家也没有比魏国差到哪里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魏惠王的困惑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往往致力于治标而忽视治本,他懂得灾荒时赈济灾民,却没有思考如何控制灾害、发展生产。在这方面,魏惠王甚至还不如破迷信、除水患的西门豹。
针对魏惠王的疑惑,孟子没有从正面来解答,而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奚落他。′如/文¢王¢ /蕪^错¢内¢容\也就是说,魏惠王的“疲于奔命”与其他诸侯的无所作为,都是劳民伤财的一丘之貉,只是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接着,孟子向魏惠王传授了治国之策:“可持续发展!”怎么个可持续呢?——不夺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竭泽而渔,水产就捞不完。不滥砍滥伐,树木就用不完。只要资源富足,人民也就能够安居乐业。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之始”。
还有一次,魏惠王对自己执政以来的奇耻大辱进行了总结:东败于齐,太子殉国;西败于秦,割地七百余里;南败于楚,多次遭到这个“蛮夷”的入侵。痛心疾首的魏惠王向孟子讨教报仇雪恨的办法。
孟子回答:“地不在多,仁者为王。”孟子认为,如果魏惠王能对内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使人民勤于劳动、相互尊重,天下谁也不是他的对手,也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x-x.k`s^g?.+c¨o¢m/
说来说去,孟子还是希望魏惠王高举“儒家”的大旗,召集天下贤士,提升国家“软实力”。但是,魏惠王除了高度赞赏孟子的观点以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最后,孟子在与别人的对话中,对魏惠王作了一个“盖棺论定”:“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
无知者无畏,魏国的衰落就是无知者付出的惨痛代价!后起之秀的称霸者,会继续魏惠王的悲剧吗?魏国下台之后,又有多少尘封而精彩的历史等待我们去体验?
让我们进入下一章——对坐到天明。
第二章 对坐到天明
1 聚精会神搞建设
“何当共剪西窗烛,夫妻对坐到天明。”
自“徐州相王”开始,战国由“一家独大”演变成了“两强对抗”。尽管魏惠王名义上是与齐宣王“平分霸权”,但实际上已经退出了争霸舞台。
此时,能够处在争霸“第一阵营”的诸侯国,除了最东边的齐国以外,还有最西边的秦国。秦、齐两大国隔着中原,东西相向落座,开始了长达近50年的激烈对抗。
我们依稀记得,秦国被“群主”老魏关在洛河、函谷关以西整整25年,为什么会一夜之间“人品大爆发”,由“缺胳膊断腿”变成了飞人博尔特呢?
事情还得从秦献公继位之前说起。
在秦简公、秦惠公时期,内政上由贵族掌握大权,外交上饱受魏国入侵,秦国的当政者难以遏制衰落的步伐。
公元前387年,年仅两岁的秦出公继位,大权又落入了其母亲为代表的外戚手里。秦出公的母亲为了扩大权势,除了重用外戚贵族和宦官以外,还不惜重金笼络文臣武将。
一个由金钱、裙带组成的官场,处处充斥着腐朽没落的气息,举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不仅如此,秦出公的母亲大肆封赏,致使国库亏空严重。为了填补这些亏空,又加大税赋的征收比率和力度,百姓更加穷困不堪,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当政者的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