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周泽普投来疑惑的目光,大壮忙上前解释。
众学生向周泽普问好。
徐光启笑道,“泽普,这些学生都签了保密协议,此外也都是孤儿。”
周泽普放下心来,无线电报,相当于后世的两弹一星重要。几十年之内,都不能被解密。
“既然这样,干脆成立无线电办公室。”
“无线电,这个说法好呀。”徐光启道。“那就真的有了顺风耳。”
“还算不是,”周泽普拿起一根铅笔在纸上画了原始电话的草图,“下一步,我们将开发有线电话机,千里之外,就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的顺风耳。”
“侯爷,我建议无线电报研制成功后,先在军舰上装上。”宋应星揉揉眼睛,“我那侄子宋澄随南京号去日本,嫂子一直挂念,没事就问我,‘澄儿到哪里了’。连侯爷都不知道军舰的位置,我又如何说,只能搪塞过去。”
“老宋讲得不错。”周泽普道,“当我们的军舰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时候,很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我们的舰队如何在危机的时候,如何联系到其他的船只?还有就是舰队和基地联络的问题。所以无线电研制成功后,首先在军舰上装配。”
尽管日理万机,周泽普每天还是尽可能抽出时间来去无线电办公室,指导研究工作,向华兴大学的学生讲述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华兴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了无线电技术,这是人类的最先进的知识。”
第一次无线电通讯试验,在华兴城南北城墙上进行。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同时进行比较,中间的直线距离不过四里。
现在的试验装置还很粗大笨重,搬运起来很费力。
北城墙上。
“侯爷,这东西也只能装在军舰上,或者固定地建在高地上。”宋应星调试着设备,“我现在有了一个新想法,什么时候,我们的前线军队也用上无线电,那种可以随使都方便搬走的?”
周泽普将电池组、莫尔斯电键、变压器和发射天线连接好,“老宋,接收部分由你连接吧。你说的那种便携式电报机,过几年就可以装备部队了。”
宋应星在学生的帮助下,将接收天线、粉末检波器、电池组、发报机和自动敲击装置组装完毕,“侯爷,可以试一试了。”
“给南城墙徐老爷子发报,祝徐大人生日快乐。”周泽普道,“今天我们给老大人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南城墙上,设备刚刚调试好,就接到了信号。电报员将电文报告给有些紧张的徐光启,“祝徐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徐光启大喜,“成功了,成功了。老夫没有想到侯爷还记得我的寿诞,给我献上如此特别的寿礼。”
“回侯爷,今天的长寿面,我请大家吃,不过要侯爷买单。”
第一次试验的圆满成功,使大家信心倍增。
第二次测试,改进的无线电台被安装在长江号试验船上,金雕纵队战士们进行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的秘密实验,这也是军事通讯的现代化的开端。
长江号试验船驶入洞庭湖后,便发出位置报告。“华兴,华兴,长江号已经到青山岛,看到渔民在湖上捕鱼。”
华兴大学的无线电台收到电报信息,一片欢腾。
周泽普对电报员道,“告诉他们,全体战士记二等功,回航后马上奖励。下一步再做远距离测试,君山岛、城陵矶之间的水面,每走五十里,就发一条信息。”
长江号试验船无线电室,战士们汗流浃背。一台大风扇对了船载无线电台吹着。
电报员翻译着电报稿,“侯爷对大家表扬了,让我们再接再厉。”
无线电台试验成功,周泽普命令金雕电报公司,斥资建设无线电工厂,开始生产无线电报收发设备,将无线电台首选安装在主要的军舰和商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