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现代言情 > 乱未平 > 第0章 引子:几时一统几时散 谁家欢喜谁家忧

此时的海风平浪静。

海是最善于遗忘的。它可以轻易吞噬足迹,冲淡鲜血的殷红,沉没船的残骸与人的尸骨,然后如同从未发生过任何事一般重归于平静。

遥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几艘船的影子。远远看去,那是几艘颇为庞大的舰船,船头旌旗林立。也许是宏阔的海面与辽远的碧空衬托的缘故,这几艘船没有丝毫雄风,渺小、孤寂,气势低靡。

船队行的近了。已可以看清船的样貌与船头旗上的字。这是几艘中原样式的战舰,主舰之上最高的一杆旗绣着一个“金”字。其余各船旗号各不相同,有写道“应”、“钟”、“梁”、“石”等。

再近一些,船上的人物细节都历历在目了。主舰的大旗上有血迹与撕裂的豁口,各船上的旗帜无一鲜亮齐整;甲板上的兵士不多,远远不足如此规模的战船该有的数目,且大多神情恍惚而沮丧,盔甲不全,衣物破烂。

中原熙族十路诸侯联军征讨孤悬海外的小国赦国,相持数月不下,终因远路而来粮草不济无奈撤兵回师。这一场惨烈的战争,赦国军队死伤过半,几近灭亡,却宁死不屈,终于挺了下来。而中原联军本志在必胜,却不想一败再败,竟致元气大伤。

此时,联军的统帅金珩疲惫不堪地坐在自己舱中。

十国联军打不过一个蕞尔小国,听起来颇让人意外,但仔细想来,也不那么意外。金珩知道,自己所率领的这支军队,根本人心不齐。正如各船形形色色的旗号无法统一一样,每一路诸侯都有自己的利益与顾虑,勉强凑到一起开赴战场,貌合而神离。金珩名为统帅,可完全听他指挥的只有金氏自己的人马。

金氏本是熙族诸国中最强盛的一国。祖宗留下的土地在崇音山东北面的鹿崖,占据熙族的母亲河——守韵河上游源头。守韵河在山麓冲积出大片沃野,遍地皆是令人羡艳的良田。

熙族几百年来四分五裂,各国诸侯征战不休。大约十年之前,崛起于西部的游牧民族穆珂趁中原大乱之际发兵,打得混乱纷争的熙族人措手不及;直到穆珂占领西部大半的土地,直逼崇音山时,熙族人才终于肯休战议和,共御外敌。

从那以后,熙族联合、统一的呼声渐高,但各邦诸侯互不相让。几次会盟皆不欢而散,反倒让矛盾愈演愈烈,眼看又要陷入大战。所以,这一次的联军出征,或是一种对外转移矛盾的权宜之计。

但金珩知道,早在出征之前,秣马厉兵之声中已然埋下各国相争的伏笔。熙族各国之中国力最强的除金氏外,另有崇音山荀氏、东胤应氏两家。

荀氏与金氏紧邻,都在崇音山居住,处处针锋相对,反复争夺山上险要地势、河水源头等地利,长年相持不下。东胤应氏的根基在东部守韵河入海口处,背后靠海,享着肥沃的河流沉积平原,对崇音山地区的矛盾态度暧昧。

联军战前筹备时,三大强国争夺统帅之位许久,最终还是推举了金氏的族长金珩。但金珩警惕着其余两家在背后有所动作,便以盟主之名要求荀氏、应氏必须以大队兵马参与联军。他在军中将与金氏关系亲密的几个家族授予重要职位,以防范荀氏及其同盟钟氏、梁氏;在中原则留下了自己最信任的、世代通婚的亲族陆氏掌管粮草,坐镇后方。

如果这场战争胜利,金氏在中原的声望与地位将无人可比。

然而,战场上,荀氏的将领见战况不利、无功可争,便越来越不听金珩的号令,最后竟拒绝出战。应氏及其余诸侯见状,也都踌躇犹豫起来。陷入孤立无援地步的金氏,几次被迫直面赦国倾全国之力的猛攻,损失惨重,险些全军覆没。

金氏几世几代累积下的基业几乎全毁于此一役中。金珩如今的境况,生则世上无容身之地,死则无颜面对祖先。

舱门外有人走动,是金珩的贴身侍卫求见。那侍卫呈上一封信来,金珩接过来看,原来是留守中原的陆氏族长陆曲的亲笔。信上字迹有些潦草,显然执笔者心情慌乱。金珩的目光飞快地扫过一列列文字,待看到结尾处,他怔住了。

静默良久,金珩忽然疯了似的仰天大笑起来。

原来,出征之前,荀氏以其国中老弱病残之人充为军士,只在队伍外围列了几队正规军以瞒过统帅检阅。真正的精锐部队,大部分留在了崇音山。待到联军出征之后,荀氏突然发难,轻而易举地击败了陆氏等几家的防守,控制了粮草,占领了整个崇音山。

待到陆曲千辛万苦地送出信来,大势已去。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没有了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