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现代言情 > 乱未平 > 第6章 宏图霸业帝王意 四面楚歌公爵心

近日,崇音山上下极尽繁忙。

按熙国立国之初一同议定的律法,每隔十年,各邦国君必亲到崇音山朝见天子。天子做东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天下王侯携同妻子儿女一同赴宴,推杯换盏之间,尽显熙族诸部和乐融洽,亲如一家。

雍仁二十三年,值此盛会。早从一年前,王畿百官便开始筹备此宴。各邦诸侯也早开始准备,又要细细斟酌面见天子如何应对,又要仔细甄选送给皇帝和其余权贵的礼物,又要教训儿女该如何言谈举止。

各家各族的女眷也聊开了:听说年轻的应公爵对石氏的小姐有意思,不晓得能否当众求婚。皇长子早该娶亲,这次又立了大功回来,不知看上了谁家姑娘。传言丞相金凛容貌俊朗天下无双,终于能亲眼目睹。去年北澈钟氏新添了一位小公子,但愿钟爵爷抱来让大家瞧瞧。

从今年春日起,各邦领主便陆陆续续到了崇音山,在三峰各自府邸住下,纷纷入宫求见天子。怎奈那时皇上病着,各王侯也是无法,只得在山上等待。这一等便等到了盛夏,各族的族长几乎已然到齐了。大家见不到皇上,左右无事,便互相宴请拜访。

某日,冷若辰得空到颜译府上闲谈。

颜译是个特立独行之人。熙国立国之初议定各族爵位时,颜氏极小极弱,本不一定列席议会;但只因家在崇音山附近,遂被荀氏有意拉拢,好严防金氏死灰复燃。颜氏便得了男爵的爵位,又分得了一大片曾经金氏的领土。

颜氏历代男爵毫不关心政局,只求明哲保身,兵力也是极弱。族人多爱读书吟诗、察考古事。传到颜译这一代,颜氏已成书香门第。颜译自幼博览群书,但与其父辈不同,他关心民间疾苦,读书之余常微服行于田垄之间,体察民情,暗暗立下济天下苍生之志。

当年雍仁皇帝荀悯之登基之初,深感天子名为天下共主,实则处处掣肘;议会诸公整日争吵,把持朝政,从来不务正业。荀悯之为此苦闷不已。

于是荀悯之派人在边疆故意挑衅穆珂,引他们举兵来犯,教全国点兵迎战;如此熙国全境皆听天子号令,荀悯之好乘机谋权。

但几次三番之后,贵族们看穿了计谋,就不大给他面子了;再有无关痛痒的小战役,谁都懒得出兵。

荀悯之另做打算。天子之弱势实在于兵力。想要动摇议会,皇室需拥有一支足以震慑万邦的禁军。

他在民间招揽能人异士,充实禁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胤武功名门冷氏。当小股穆珂骑兵偷袭崇音山西侧,而诸侯皆按兵不动之时,便是冷氏立功的机会。有了军功,再赏赐一个官位便名正言顺。

后来,荀悯之挑唆东胤的几个领主的庶子夺权作乱。按说这类小事只交给东胤宗主应氏处置便好,可偏偏这几个犯上作乱之人不知怎地凑巧就烧了东胤的储备粮仓,惊动了皇上。粮仓乃天下社稷之大事,荀悯之派中央禁军前往东胤平叛,之后也不撤兵,留下一帮人在东胤看守他的粮仓。

叛乱平复之后,许多小块的领土成了无主荒地。按律法,该由皇帝和东胤宗主商议定夺。荀悯之拿了其中离应氏最远的一块土地,封给了冷家。从此,他在应氏占据几世几代的东胤平原上锲进了第一根钉子。细小的裂纹,开始在东胤肥沃平整的土地上悄然蔓延。

此后的数年,荀悯之使出种种手段一点一点地蚕食应氏和其余贵族的势力,此处难以一一道尽。

祖宗律法,各邦诸侯派亲信组成议会,共商国是,天子诏令必经议会首肯,方得颁行。但熙国立国之后,大家很快发现,各邦只顾自己,议会批准的政令也无人理会。于是,议会决议设立相府,由丞相带领相府诸司执行大小事务。丞相最初只听命于议会,和宫里的天子毫无干系。

中央禁军的兵力越来越强,逐渐对一些小国有了足够的威慑力。荀悯之又在各地征调民夫,兴建粮仓、兵库等,伸进地方的触手越来长。于是,一些家业在崇音山附近,生存在大领主们的夹缝中的小国开始仰赖皇帝的扶持。皇室势力益强,在议会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拥护,荀悯之顺势钦点了金凛作丞相。

金氏几乎没有领土,在贵族中孤立无援。显而易见,金凛将完全仰赖天子恩赐而活。原为议会尽忠的相府,渐渐成了皇帝的亲信。

此后,荀悯之又破格提拔了许多爵位不高,但颇有才华、愿效忠天子之人出任高官,颜译便是其中之一。

雍仁五年,颜译受封为御史大夫。

颜译历来厌恶那帮贵族们寻欢作乐、勾心斗角,却从不顾黎民苍生的做派。他做了官后不爱与同僚交游,铁面无私。大家碍着皇上的面子,没法把他怎样,但颜译在崇音山上的人缘实在是不好,也就冷若辰还愿意和他交朋友。

“颜兄近来如何?”冷若辰笑问道。

颜译道:“承蒙你惦记。皇上病着不愿见人,那些外地来的爵爷们倒乐得清闲,可咱们这些人就苦了。”

冷若辰明白,他和颜译都是王畿之臣,若非荀悯之当年亲手提拔,颜家和冷家永远无法在崇音山有一席之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