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静言已经不记得第一次见李诵是什么时候了,但她一定记得,大历八年的冬天,昭靖太子李邈去世半年以后,他的遗孤李谊被送进了东宫,过继到太子名下,她进宫看李谊。那是她第一次跨进东宫的宫门。
李诵的母亲是太子良娣,太子没有正妃,因此,他的母亲是整个东宫位份最高的妃嫔。而且,良娣膝下一子是太子长子,皇帝的长孙。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诵会成为下一任储君。
李谊虽然是继子,但良娣对他很好。她知道萧静言从小和李谊一起长大,所以她说,以后可以常进宫来玩。
李诵向来是被当做下一任储君来培养的,无论是讲经史子集的少傅,还是教琴棋书画的老师,在东宫,围绕在他身边的向来是当世大儒。他对此也从来是乐此不疲。
郜国长公主说他谦逊有礼,学识有度。这话一点也没说错。
她第一天进宫找李谊玩,良娣便对李诵说,你还记得她吗?郜国长公主家的女儿,是你的姑姑。
或许很小的时候见过,但是萧静言已经没有印象了。
李诵同样没有了关于小时候的记忆,他和所有同辈分的亲王、郡王一样,叫她姑姑。
他像敬爱其他所有兄弟姊妹那样,对李谊如同亲兄弟。但他几乎不同他们一起玩。比起他们两个,他的同胞妹妹唐安郡主与他更亲。
他当然也会投壶射箭打马球,但他应该会更喜欢马上射猎的感觉。萧静言想。他不仅诗书修得好,武艺也不错。
比起东宫崇文馆腐儒的讲经,萧静言和李谊更喜欢去西内的弘文馆。那里是皇帝和大臣的讲学之所,她的皇帝舅舅从来不赶她走。她是因为听不懂、不用提问才来这儿的。
可以说,她早年关于东宫的记忆,很少与李诵有关。后来,李谊出宫建府,她很少再进宫了。
崇仁坊和胜业坊的距离,只有一街之隔,小的时候,她和李谊就是往来于这一街之间,现在也一样。
她有时候会在皇家寺庙看见他,此时他当然会记得她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很少叫她姑姑。兴许是他觉得,他们更像是普通的同龄人。而且,他是郡王,萧静言只是一个公主之女,在皇家面前,身份总是大于一切。
如果没有这场赐婚,他们根本不会走到一块儿。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共同话题,不知道大人们是从哪里看出他们般配了。
当然,这一定跟她母亲的虚荣有关。萧静言心想。郜国长公主总是骄傲于自己的皇室血统。
与她一开始的抗拒不同,李诵向来谦逊守礼,他很快地平和的接受了这件事。在被当做储君培养的许多年里,他一开始就知道,很多事情,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他们本来就不是厌弃对方的人,既然因为赐婚走到了一起,或许就应该如他所说,尝试去了解对方。
大历八年第一次进东宫那一天,萧静言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住进这里,以太子妃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