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其他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十)山西省《临汾市》

魅力临汾:历史与现代交织的三晋明珠

临汾,这座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城市,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魅力。?鑫_顽~夲-榊?颤¨ ^更¨辛?嶵.全^它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相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千米,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88.72万人,现辖1区2市14县,11个省级开发区 。按照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又划分为沿黄、沿汾、太岳三大板块。

一、历史沿革

临汾历史源远流长,古为帝尧之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五帝时期,尧、舜、禹都曾在此定都,平阳(临汾古称)为古唐虞畿内地,因冀都平阳位于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彼时平阳属冀州。夏商西周,平阳仍属冀州之域,境内汾河东有贾国(今贾得乡一带)。周初,唐叔虞之子燮父迁都于平阳之晋水(平水)旁,改国号为晋,平阳属晋国。

春秋时,境内有平阳、羊舍、高梁邑。高梁先为祁大夫(祁奚父)食邑,后与平阳、羊舍均为叔向食邑。周敬王六年(前514),晋分祁氏、羊舌氏之田为10县,平阳为其一。周赧王二十五年(前290),韩割武遂(平阳、高梁属之)地方圆200里与秦,平阳属秦。

秦朝时,临汾县属河东郡。汉王元年(前206年)九月,楚项羽徙封魏豹于河东为西魏王,都平阳,平阳属西魏。汉王刘邦二年(前215年)八月,汉灭西魏,平阳属汉河东郡。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县仍为平阳,属司隶校尉河东郡。

东汉复称平阳县,为平阳侯国,属司隶校尉部河东郡。魏正始八年(247年)“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 ,平阳郡初属司隶部,魏末置司州 (治洛阳)后与河东郡同属司州,平阳郡治平阳县,领10县。

西晋时,平阳大地属平阳邵,属司州(治洛阳),郡治平阳县,领12县。永嘉三年(309年)十月,刘渊都平阳,称汉皇帝,为雍州平阳县,司隶校尉、雍州皆治平阳。东晋十六国时,此地相继属前赵(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秦、后燕。

北魏时,县仍为平阳,属晋州平阳郡。神麚年间(428—431年),在平阳城北二十里筑白马城(今市区),析置禽昌郡,治禽昌城。东、西魏并立时期,行政区划基本沿袭北魏的州、都、县制,平阳大地初期属东魏,后因战争侨置诸多州、郡、县,行政区划极为混乱。

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郡、平阳县为平河郡、平河县。开皇三年郡废,属晋州,县名始称临汾,州县同治白马城。大业三年(607年),降晋州为临汾郡,县属之。五代时期,临汾县隶属多变,先后属梁、唐,置不同军镇。

宋初仍为临汾县,属晋州。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后,县仍临汾,领10县,隶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县仍临汾,置建雄军节度使,属河东南路平阳府,金天会六年(1128年),升总管府,置转运司县属之。

元初,仍为临汾县,属中书省平阳路总管府。大德九年(1305年),因地震平阳路改称晋宁路,临汾县属之,隶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 (1368年) ,元晋宁路改为平阳府,直辖12县 ,另领蒲、解、绛、霍、吉等6州,州领16县,治临汾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平阳府,省平水县入临汾县,隶山西布政使司河东道。

清初沿明制,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升霍州为直隶州,割灵石、赵城2县属之,吉州及乡宁县又属府。光绪朝领1州10县,临汾县为首县。

民国3年(1914年),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属省;民国26年,县属山西省第六专署。民国时期,临汾经历多次政权更迭与行政区划调整,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政府,后又经历解放后的市县分合。1948年5月17日,临汾攻坚战役胜利结束,临汾全境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1950年1月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与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1978年改名临汾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立地级临汾市。

二、政治经济

作为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临汾市政府驻地位于尧都区解放西路市府街市政府大院。近年来,临汾市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与发展举措,在政治治理上不断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与人才。

在经济领域,临汾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12.5亿元,位居全省第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9亿元,位居全省第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