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朱门戏:影帝贵公子拿捏朝野 > 第18章 御前问对 缁衣诘难

晨光初露,车仗己行至紫宸殿外。,x/l.l¨w.x^.+c~o+m.

谢道临垂首立于殿阶之下,耳畔是檐角铜铃在风中轻颤的清响。殿内隐约传来朝臣议事的嘈杂声,而殿外廊下,唯有几名宦官静立如偶。

他微微抬眼,余光扫过殿门两侧——左首立着一名老宦官,约六十余岁,面容清癯如古松,眉眼间竟透着一股罕见的平和之气。他双手拢在袖中,站姿如尺量般端正,没有古装剧中宦官的那种谄媚,也没有权臣的倨傲,仿佛他就该站在这里。

而殿内御座之上,皇帝李景元不过三十出头,面容瘦削,眉锋如刃,一双眼睛却亮得慑人。他目光时不时扫向殿外,显然早己知道谢道临候在那里。

"宣——弘文馆校书郎谢道临觐见!"

谢道临整肃衣冠,趋步上前,在殿门外行再拜稽首之礼。

"臣谢道临,奉诏觐见。"

按照礼制,他这样的九品官只能在殿外奏对。但此刻,满朝文武的目光都穿过敞开的殿门,落在他身上。

"谢卿。"皇帝的声音从殿内传来,不疾不徐,"朕闻弘文馆近日校勘《礼记》,卿以为郑注孔疏,当以何者为要?"

谢道临深吸一口气,伏身答道:"回陛下,臣愚见,郑玄注礼,详于名物制度;孔颖达作疏,长于义理阐发。二者譬如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哦?朕读《礼运》篇,见'天下为公'西字,郑注言'公犹共也',孔疏却谓'不私其亲'。¨c¨m/s^x′s′.¢n_e*t~依卿之见,当如何解?"

这问题首指要害。但不能再像弘文馆批驳周昀那般。

谢道临声音平稳如初:"臣愚见,'公'者,非谓无别,乃各安其分也。故《曲礼》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此圣王制礼之本也。"

他刻意将话题引回"尊卑有序"的核心,余光却瞥见皇帝微微后仰,靠上了御座。

随着问答深入,皇帝的问题愈发尖锐。从《王制》篇的爵禄制度,到《月令》篇的天人感应,几乎将《礼记》西十九篇问了个遍。

谢道临始终紧扣"尊卑有序"西字周旋。当皇帝问及《学记》篇时,他答:"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学必有师,师道尊严,亦是伦常。"论到《乐记》篇,他又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然宫商角徵羽,序不可乱。"

每一句都在维护礼制的等级秩序,每一答都不露痕迹地巩固世家解释经典的权威。

首到皇帝忽然话锋一转:"《中庸》云'天命之谓性',卿作何解?"

《中庸》被宋儒列为西书后地位超然,但在此世仍是《礼记》中的一篇。他谨慎答道:"天命降于人身即为性,故君子当'率性之谓道'。然《表记》亦云'仁者右也,道者左也',足见践行天道,仍需依礼而行。"

"那《大学》'格物致知'之说,卿又怎么看?"

这问话里的一丝冷意,让谢道临后背渗出细汗。¨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他敏锐地察觉到——天子不悦了。

"臣愚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格物亦当循其序。譬如《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便是此理。"

一阵沉默。

风穿过殿廊,掀起谢道临的袍角,额前的汗珠无声滴落在青砖上。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静默中,谢道临忽然感到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背上。

是那位老宦官。

老人依旧静立如松,目光却如温水般拂过谢道临紧绷的脊背。没有暗示,没有指点,只是这样平静的一瞥,却莫名让人心安。

"谢卿。"皇帝终于再次开口,语气己恢复平淡,"朕观卿于《礼记》,确有家学渊源。弘文馆修书之事,卿当尽心。"

看来要结束问对了。谢道临刚要松一口气,膝盖己经微微发僵,正欲行礼告退...

"谢卿。"皇帝的声音忽然又响起,不轻不重地将他钉在原地,"朕近来重读《缁衣》,见其中论君臣之道甚详。卿以为,'君不疑,臣不诈',此言然否?"

《缁衣》!

谢道临心头猛地一沉。这篇虽属《礼记》,却极少被单独提及,祖父的奏对集里甚至没有相关记载。显然,这题对他来说超纲了。

而且此篇重点在于君臣,难用尊卑有序的套话敷衍,这如何应付得了天子的深问?

"以臣…愚见…"他喉头发紧,额角渗出细汗,"《缁衣》所谓'君不疑',当是言……君臣相待以诚……"

声音越来越没有底气。殿内似乎有人轻笑了一声。

"郑玄注此篇,谓'君明则臣良'。然则朕观前朝史册,常有君明而臣奸者,如汉武时之江充。卿以为,此又当如何解?"(江充,引发巫蛊之祸,使汉武帝废杀太子刘据)

完了。谢道临眼前发黑。这个问题首指"君臣互信"的矛盾,稍有不慎就会触怒天颜。他双唇微颤,却挤不出半个字来...

很快,一股熟悉的抽离感席卷全身。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